最近看了懂车帝在漠河进行的新一轮的冬测,此次测试的品牌包括小鹏、问界、腾势、仰望、蔚来、理想、特斯拉等,分为夜间雪地ACC对静态假车测试【60km/h】、夜间逆光ACC对静态假车测试【60km/h】、夜间逆光扬雪 ACC对静态假车测试【40km/h】三个部分,充分检验在恶劣工况下的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在漠河冬天的通行环境下,这份成绩背后的含金量跟说服力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先来看看这次冬测的整体成绩,这次参与冬测一共有51款车型,全部通过测试的只有四款车型,在四款车型中比亚迪独占两款,分别是腾势N7跟仰望U8(图片|配置|询价)。

一直以来似乎比亚迪头上都有着“智能化落后”的帽子,那么在这次冬测中,又凭什么能取得如此惊艳的成绩呢?比亚迪是否还是像印象中那样,真的在智能化方面处于落后地位呢?我相信每一个成功故事的背后,肯定不是靠着运气跟偶然,就像是这次比亚迪的表现,背后一定是有强大的技术沉淀跟创新技术的应用。我们不妨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开始来一探究竟;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即长电芯方案(方形铝壳),是一种通过增大电芯的长度(最大长度与电池包宽度相当),将电芯扁长化设计,来进一步改进电池包集成效率的技术。它不是某一个特定尺寸的电芯,而是基于不同需求可形成不同尺寸的一系列电芯。此外,通过集流路径的优化等方式降低单体电池的内阻,还可辅以注液工艺的改进,解决单体电池尺寸较长带来的注液时间较长的问题。

刀片电池的优点在于体积利用率更高,能容纳更多的电芯,体积能量密度提升,续航里程也随之得到很大提升,已经达到了与三元锂电池同等能量水平,比亚迪纯电车型续航纯电里程已经来到了605km,不仅续航提高了,因为控制了磷酸铁锂电池铁溶解问题,避免负极材料受到金属影响,减缓电池的容量衰减,也极大的提高了电池的使用寿命,循环寿命电池充放电3000次以上,行驶120万公里,在体积上也小于传统电池,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利用车身空间,使整台车更加轻盈整体更加紧凑,为操控加分。
加之刀片电池的结构特点,表面积大于传统电池,在散热方面也有着更高的效率,规避电池因过热造成的风险,同时刀片电池的结构也可以更好地承受外部的压力和冲击。与传统电池不同,刀片电池不容易因为外部因素损坏导致短路和起火的风险更小。比亚迪本来就是开发生产磷酸铁锂电池最大的企业之一,但并没有因为国际上更重视三元锂电池,而放弃自己擅长的领域,而是持续深耕、不断创新,而刀片电池也成为了比亚迪在市场上竞争的一把利器,毕竟谁也不会拒绝更高效、更安全、更持久的能量来源。

看完比亚迪在电池方面的创新,我们接着来看看比亚迪在智能驾驶方面又给我们带来那些惊喜呢?很多关注新能源汽车的朋友可能跟我一样,在提到腾势N7跟仰望U8这两款车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想到的是云辇系统、易四方等技术。因为我是南方人,所以对于测试中这种恶劣的通行环境下是很少遇到的,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可以说是全球用车环境最复杂的国家之一了,这对车企的研发能力以及智能驾驶系统的稳定性是一个考验。对于自己爱驾在极端工况下的智驾系统的可靠性,就像是银行卡上面的存款,你可以不用,但是不能没有,毕竟没人想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战战兢兢的行驶在道路上,智驾系统的可靠是你在雪夜等极端天气下行驶的底气,安全也是每个用户对于自己爱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不可或缺的。

谈到这个问题,肯定绕不开比亚迪历时5年、耗资数十亿全栈自研打造的智能车身控制系统,它由云辇智探架构、云辇智算中心、云辇智控技术、关键零部件构成,充分发挥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优势,搭建起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架构。在云辇问世之前,车身控制主要是依靠国外的技术,而它的诞生不仅仅是在国内这快的技术从无到有,更是直接站在了行业的领先位置,那么这个云辇系统究竟是神奇在什么地方呢?
仰望U8搭载的是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它是集机械、液压、电控三项核心技术于一体,能够满足极致越野需求的一个控制系统。比如在越野路段,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交叉轴的情况,车辆会处于单轮或者对角轮悬空或者打滑的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系统就会按需延长悬挂行程,提高轮胎的抓地力,悬挂调节行程可达200mm,不仅能够四轮同步升降,也可以实现每个车轮单独升降,大大提高通过性。
云辇-P的复合弹簧提供了三级刚度可调的功能。因为在其每个减振器设置有多个蓄能器并联,并且在一部分蓄能器入口处设置有刚度阀。当刚度阀门关闭时,这部分蓄能器将不参与工作,相当于空气弹簧体积变小,不容易被压缩,从而实现刚度刚度提升,提升悬架的支撑性,在急加速、急减速工况下,抗俯仰和前倾能力获得提升,在急弯、侧倾工况下,抗侧倾能力也提高了。在日常路况下,云辇-P保持车身姿态的方法主要是多级刚度控制模块介入。
多级刚度控制模块由刚度转换阀缸体与隔膜式蓄能器构成,可实现三个级别刚度。例如在日常行驶中则保持一级刚度,过滤日常路面的振动,在入弯时悬挂转化为二级刚度,悬挂刚度瞬间提升,从而提供更强的支撑性来抑制前倾后仰和转弯侧倾,可有效缩短制动距离,提高过弯时的横向稳定性。如果是在极端的越野路段,则提升为三级刚度,通过长悬挂行程和多级蓄能器,对颠簸冲击和路面振动进行吸收,可减少绝大部分的冲击负荷。
云辇-P拥有的连续阻尼控制模块,可以根据摄像头、雷达获取的路况信息,通过四轮联动模块、姿态控制模块、云辇智算中心的计算和联动,对悬挂阻尼进行实时调节。无论是路面扫描频次还是阻尼调节速度,对比之下CDC自适应减振控制系统就显得有些落后了。整套云辇-P底盘控制技术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越野老司机”,通过自身的经验来完成对整个复杂极端路况的处理。在云辇-P智能液压车身控制系统的加持下,作为驾驶者,在各种路况转换下,你可以稳坐钓鱼台,它可以轻松帮你应付,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不知不觉中。

再说到腾势N7,它搭载的是云辇-A智能空气车身控制系统,跟它的大哥一样,它也可以根据收集的路面状况跟车辆状态,按需调整出能够适应当前路况的悬挂方案,它可以通过方向盘转角、加速/刹车踏板开度、轮胎滑移量、加速度等信息识别驾驶员的意图,经由智算中心,给出底盘硬件的应对策略,时刻调整底盘状态,适应不同使用工况。
其额外增加了四根空气弹簧以及储气罐和一些管路配件等,不仅能调节阻尼还能做调节刚度,所以能有更好的操控性和舒适性。而最智能的地方莫过于,它还拥有随速调节功能,意味着可通过当前的车速来调节悬架的高低,具体的表现为:若悬架设置为“高”,当速度大于 30km/h,悬架高度将自动下降到“标准”若悬架为“标准”高度,则车速大于 90km/h且持续 3s 时,悬架高度将自动降低 15mm,之后车速低于 60km/h,悬架将自动升回到“标准”(驾驶模式为“舒适”除外)若悬架高度设置为“低”,当车速大于 12km/h时,悬架将自动升回“标准”,为整车带来更细致更多样化的控制。这一切带来的是:在不同的路况下更好的车身支撑性,在操控层面给了用户更多的信心,也在舒适性上给了驾乘人员更好的体验。

写在最后:在几年前,我看到很多车企用智能驾驶作为卖点的广告时,我多少是有些嗤之以鼻的,因为彼时的智能驾驶,一直停留在营销方案上,完全不实用,不仅丝毫不智能,甚至有些“低能”,不仅不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驾驶体验,甚至在大多时候都是在给用户添堵。我所理解的智能至少是可以让驾驶者有更轻松的驾驶体验,为驾驶者提供更多的便捷性服务。从而提高驾驶的便捷性跟安全性。而到了今天作为国产汽车的佼佼者,比亚迪没有让我失望,在智能驾驶方面确实给了我不小的冲击。在智能驾驶高速发展的趋势下,他们带来了这样的转变。
在新能源市场百花齐放的今天,不乏有滥竽充数的车企,疯狂的收割韭菜,从来没有静下心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车企的研发成本低于营销成本,那么这个车企肯定会在大浪淘沙的新能源市场上被拍死在沙滩上,对于一个从小喜欢车的普通人来说,看到作为国内车企的老大哥,比亚迪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软硬件突破自己、突破行业瓶颈,为整个汽车行业做出一个好的榜样,我是很开心的。在整个中国的汽车工业举步维艰到现在被国内用户认可,再到走出国门跻身全球,这不仅是一个励志故事,更是更多“汽车人”不忘初心的坚持。在现在消费者趋于理性的今天,产品力是车企唯一的名片,铺天盖地的广告,只能让更多人知道你的存在,产品力才是更多人选择你的唯一理由。我期待比亚迪的下一次创新,也期待他们带来更多像腾势N7跟仰望U8这样的诚意之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