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竞争的加剧,传统的汽车销售模式,也在分崩离析。
一方面,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近4年来,超过8000家4S店彻底消失,被认为穷途末路;而另一方面,很多新能源汽车,纷纷驶入商场争抢C位,被当作未来曙光。
与此同时,很多人发现,这些在商场里扎堆出现的,往往是电车,鲜少是油车,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有从业者在不厌其烦的询问下,透露了行情,总算真相了。
他是怎么说呢?

首先就是,就算不试驾,电车也有很好的体验
说白了就是,油车的卖点是三大件,只看三大件,就够纠结的了。
譬如,同是发动机,有的T有的带L;同是1.5T,本田的与大众的,又各有千秋。
不仅如此,变速箱还有CVT、AT与双离合…等等。
这些配置组合起来,千变万化,每一种都是新奇的体验。
因此,买油车一定要试驾,还要货比三家,试完大众试丰田,直到满意为止。
但商超静展,一般是不能试驾的,这就让油车很难有什么获客率。

然而电车就不一样了,电车颠覆了这一切。
一方面,电车的体验不依赖试驾。
不是说性能不好,而是说,不管啥牌的电车,性能差异不大。
譬如,电池、电机,参数半斤八两;底盘、悬挂,配置旗鼓相当。
另一方面,抛开性能不提,电车还有冰箱彩电大沙发、真皮雕作顶呱呱…
譬如,车里K歌,大屏幕, 很直观的就能体验到,电车这些优势。
而在燃油车上,这根本是痴人说梦,你那些大塑料内饰,不丢人现眼,都谢天谢地了。

其次就是,近在眼前,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
以6月为例,理想销量4.77万辆,均价30.5万。问界销量4.26万,均价39.6万。然而传统豪车奥迪,销量仅5.56万,均价27万。
仅就数据而言,理想、问界的豪华度,已经不输奥迪。
但在实际上,很多人仍然不认可。
只能说,这并非死鸭子嘴硬。
毕竟,品牌的塑造,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有实力就行。
像奥迪宝马,三岁小孩都知道,但理想问界,很多成年人还很懵,怎么让人认可呢?

因为这样的缘故,很多车企就把门店开进商圈,来提升曝光度。
毕竟,本身名气小,又仅把店开在荒郊野外,恐怕只有铁粉前去光顾了——路走窄了!
但开在商场就不同了,不仅客流量大,又多是高消群体,都是潜在客户。
一旦这些人看了车,轻松“路转粉”,即便不能试驾,也能为荒郊野外的门店引流。
因为这样的缘故,尽管商场租金比4S店高,获客率比4S店低。
很多车企宁愿亏点钱,也要赚一把吆喝,其实不无好处。

最后就是,汽车销售模式发生了逆转
表面上是“商超店”,实际上是“直营店”。
说白了就是,直营店相当于厂家直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自己吃光所有利润。
在油车时代,车企压根不敢这么玩。
因为店面租金、商场管理费、电费、人员成本,每一项都价格不菲。
一旦出现库存危机,如果有4S店,还能把风险转移给4S店。
若是直营,只能自己承担了,扛不住就凉了。
而当今的电车,大多供不应求,没库存压力,车企巴不得做直营。
所以,阿维塔,零跑、腾势、方程豹、理想…都在紧密安排了。

而从长期来看,等电车市场一旦饱和,就会出现库存问题。
这时,成本过高的问题,肯定兜不住。
譬如,商圈鼻祖特斯拉,在打开名气以后,都开始自动撤离。
但即便如此,也不会完全撤离,而是采用1+N的方式。
也就是说,在商圈保留1家门店,郊区覆盖N家4S店,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结构。
譬如小米、比亚迪,都是转向这种模式。

总的来说就是,电车已经不是用来开的了,不仅是跑起来才有体验,静止时也能玩耍。
因此把电车开进商场来卖,也能带来出乎寻常的体验,而在另一面,商场巨大的客流也是潜在的资源。
出于这样的缘故,电车纷纷开进了商场,相比之下,油车开进商场,反而是扩大了自身的劣势,有害无益——不是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