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对蔚来而言,是生死攸关的一年。这家曾被资本热捧的新势力车企,在连年亏损、销量疲软、管理效率争议中走到了悬崖边缘。据 36 氪汽车报道,蔚来汽车正进行组织变革,引入 CBU 经营机制,旨在降本增效,实现经营目标。李斌在内部会议上喊出“第四季度盈利”的口号,并启动了一场名为“降本增效”的全面手术——合并渠道、砍低效投入、自研芯片……但这场向自己“动刀”的变革,真能救蔚来于水火,还是让它在自我优化的幌子下加速坠落?

向内开刀,蔚来的“止血”逻辑
蔚来的亏损早已不是秘密。2024年前三季度净亏损152.9亿元,平均每季度烧掉50亿,现金储备仅够支撑两年。面对投资人的耐心耗尽和行业价格战的绞杀,李斌不得不将盈利目标从2026年提前至2025年四季度,而“降本增效”成了这场生死战的核心武器。

第一步,是向组织“冗余”开刀。2025年初,蔚来合并了蔚来与乐道品牌的交付渠道,这一动作直接砍掉了重复建设的渠道成本。更激进的举措是引入CBU(基本经营单元)机制,每个部门设立独立成本结算中心,连彩色打印超支都会被问责。这种“颗粒度对齐”的精细化管控,被内部员工戏称为“李斌的ROI钢印”。
但真正的痛点在于供应链。同行小鹏、理想曾因采购腐败损失惨重,而蔚来也被质疑供应链存在“黑洞”——从乐道L60(图片|配置|询价)产能爬坡迟缓,到ET5因交付延误错失爆款窗口,背后是管理低效与资源浪费的顽疾。李斌的“降本”手术能触及供应链的深层问题吗?只能等时间给出答案。

增效之困:销量能填平研发的巨坑吗?
降本只是止血,增效才是造血。蔚来将2025年定为“产品大年”,计划用多品牌策略冲击44万辆销量目标——这相当于2024年销量的翻倍。但现实骨感:乐道L60今年2月销仅4000多辆,远未达到预期;蔚来品牌2月销量同样只有9000多辆,在理想、小鹏月销超2.5万的对比下更显颓势。
问题出在节奏。蔚来总在“起跑线”上栽跟头:ET5因产能问题错过黄金期,乐道L60上市后交付迟缓导致50%-60%订单流失。李斌坦言:“新车前六个月的销量势能决定生死。”但蔚来的“慢半拍”基因似乎难以根治——智驾技术起大早赶晚集,端到端城区方案直到2025年3月才陆续推送,而华为、小鹏已稳坐头部。

更矛盾的是战略选择。蔚来押注“长期主义”:换电模式、自研芯片、世界模型智驾……这些高举高打的布局吞噬了巨额研发费用,却未换来即时的市场回报。当李斌宣布“2025款车型取消5年0息政策”时,车主和投资人都在问:降本能撑起未来,还是逼走当下?
开源之辩:降本之外,蔚来更需要什么?
有车主尖锐指出:“蔚来的员工太快乐了,但公司快活不下去了。”降本增效的本质是节流,但蔚来真正的危机在于开源能力不足。
乐道品牌被寄予厚望,但首款车L60未能复制小米SU7的爆款神话;萤火虫品牌因外观争议和换电站独立建设陷入“烧钱无底洞”质疑。国际化是另一张牌,2025年计划进入25个国家和地区,但海外市场的文化隔阂与政策风险,可能让蔚来在“全球化”口号下再度失血。

或许,蔚来最该反思的是“精英思维”。当比亚迪用“全民智驾”抢占市场时,蔚来仍坚持订阅制;当对手以价格战刺刀见红,蔚来却逆势暗示“可能涨价”。李斌的“长期主义”若不能与市场现实共振,再完美的降本手术也难挽狂澜。
结语: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蔚来的故事,像极了一场豪赌:赌降本能撑到技术红利爆发,赌销量翻倍能对冲研发黑洞,赌投资人还愿意为“未来”买单。但行业不会等待——2025年,价格战与智驾战已进入白热化,特斯拉的FSD入华、小米汽车的产能爬坡、传统车企的转型反扑,都在挤压蔚来的生存空间。

李斌的刀已向内挥出,但蔚来需要的不仅是止血,更是一次彻底的基因重组。当“降本增效”从口号变为生存法则,这家曾被仰望的车企,能否在悬崖边完成自我救赎?
互动话题
你认为蔚来的“降本增效”是绝地求生的良药,还是垂死挣扎的缓兵之计?如果你是李斌,会优先砍掉哪项“长期主义”投入?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