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合资车"一口价"销售陷阱:明降暗涨、补贴变贷款,消费者权益如何保障?
近期,多家合资车企推出"一口价"购车政策,宣称"直降数万元""全国统一价",吸引消费者眼球。然而,记者深入调查发现,部分品牌的"一口价"背后暗藏玄机:国家置换补贴和厂家优惠被包装成贷款福利,实际裸车优惠大幅缩水,甚至出现"明面降价、实则涨价减配"的现象。

"一口价"噱头大于实质?
"原本宣传直降3万,到店才发现裸车价根本没便宜多少。"北京消费者李先生向记者反映,某合资品牌销售人员以"国家置换补贴+厂补"名义引导他办理高息贷款,核算后发现总支出反而比传统购车方式更高。类似案例并非个例,多地消费者投诉称,"一口价"政策下,车辆配置被暗中简配,如取消倒车雷达、真皮座椅等实用功能,而官方宣传中却未明确标注。

补贴变贷款,谁在获利?
业内人士透露,部分4S店通过两种手段"套路"消费者:
1. 置换补贴"贷款化":将本应直接抵扣车价的国家置换补贴(通常5000-1万元)转为贷款贴息或分期返还,消费者需承担额外手续费和利息;
2. 裸车优惠缩水:以"一口价"为名大幅降低传统购车时的现金优惠幅度,如原可优惠4万元的车,现在仅优惠2万元,再通过补贴和贷款方案"弥补差价"。
"这相当于把左口袋的钱放到右口袋,还让消费者多背一笔贷款。"某汽车经销商匿名表示。
行业观察:价格战下的畸形策略
2023年以来,国内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合资品牌为抢占市场,纷纷打出"降价牌"。然而,部分企业因成本压力,选择通过减配、金融方案等方式转移成本。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真正健康的竞争应体现在产品力和服务上,而非文字游戏。"
消费提示
1. 警惕"打包优惠",要求拆分计算裸车价、补贴、贷款成本;
2. 核实车辆配置与宣传是否一致,留存书面证据;
3. 优先选择全款购车对比,避免被捆绑金融方案。#买车##买车补贴##爆料##买车推荐##00后买车推荐##买车陷阱#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