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群嘲的“蚂蚁吞象”,如何逆袭成全球经典?
2008年,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福特汽车无奈地被迫甩卖沃尔沃。

那时年销量仅仅33万辆,并且利润还不足沃尔沃的零头,吉利居然敢背负120亿债务去“蛇吞象”,不过却被外媒嘲讽“中国草根想要拯救北欧贵族?简直是痴人说梦!”李书福却果断撂下狠话:“要是失败了,吉利就得破产!”

15年后,这场豪赌的回报远超预期:沃尔沃市值暴涨10倍,吉利跻身世界500强,中国车企第一次站上全球并购的C位。
今天我们复盘这场“不可能的交易”,看李书福如何用“借钱买未来”改写中国汽车史。
第一局18亿美元买下“技术金矿”,值吗?
收购沃尔沃时,吉利账上现金不到收购款零头,李书福上演“化缘式融资”:从大庆国资委、上海嘉定区筹款,向高盛质押股权,甚至找卖家福特借了2亿美元。
外人看来,这是“自杀式操作”,而且李书福盯准了沃尔沃的“安全专利池”——这可是中国车企冲击高端的金钥匙。

收购后吉利成立CEVT研发中心,沃尔沃工程师手把手地教出CMA架构,并且孵化出领克、极氪等高端品牌。

仅就技术反哺这一项而言,居然让吉利车型碰撞测试得分与BBA比肩,这样的话,也就终结了“国产车不安全”的偏见。
第二局不搞“吸血式吞并”,放虎归山赚回180亿
李书福最狠的一招乃“放虎归山”:沃尔沃独立地进行运营,而且吉利绝对不会去干涉其研发。此决策乍一看似乎带有冒险性,不过实际上却达成了双赢的局面。

沃尔沃依然保持着高端的调性,其销量从33万辆一下子翻倍到了70万辆,在2021年上市的时候,市值急剧飙升至180亿美元,仅仅是股权收益就净赚了160亿。

更关键的是,吉利借沃尔沃渠道杀入欧美市场,收购宝腾、路特斯极氪登陆纽交所,形成市值超3000亿的“吉利系帝国”。就连马斯克也承认:“吉利+沃尔沃是特斯拉最警惕的中国对手”。
第三局技术换市场2.0中国车改写全球规则
这场收购的深层意义远超财务回报。
吉利开创了“以市场换技术”的20版本不抄袭不依赖而是专利共享、联合研发。

领克01在欧洲卖到3万欧元硬刚大众途观,极氪用SPA平台造出全球首款无人驾驶漂移电动车。

更关键的是,吉利将沃尔沃的供应链管理,以及质量体系全盘进行了消化,让中国制造从“低价代工”这个状态,转而走向了“规则制定者”这样的角色。《经济学人》评价这其实是中国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一个转折点。
隐忧与未来:电动化内耗与万亿野心
尽管战绩辉煌,危机仍存。2023年极氪毛利率仅11.3%领克极氪与沃尔沃电动车价格带重叠,自家兄弟“左右互搏”截至2023年末,吉利总负债高达970亿元,财务杠杆居行业高位。

但李书福的野心不止于此:2025年吉利目标销量411万辆,剑指比亚迪;通过整合雷达、翼真等品牌,构建“天地一体”智能生态,甚至布局卫星和AI大模型

这场15年前的豪赌,或许只是中国汽车冲击万亿帝国的起点。
结语、敢赌未来的企业,才配得上时代的奖赏
回想2008年,要是李书福由于“现金流短缺”“品牌不匹配”就放弃收购,那现今的中国车坛或许还在被合资品牌掌控着呢。
不过恰恰是这次几乎把所有都押上的冒险举动,让中国车企第一次证实了一个实情:凭借资本争取时间,借着市场换来技术,这可不是暂时应付的办法,而是达成崛起的必经之路。
就像吉利高管开玩笑时说的那样,“当年讲我们配不上富家女的那些人,现在估计得闭上嘴啦。”
下一个15年,当极氪们与特斯拉正面厮杀时,别忘了所有传奇,皆始于一场不被看好的豪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