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驶在南沙街头的自动驾驶出租车。

小马智行在加速推进自动驾驶技术与产品的商业落地。

云蝶科技加速布局“AI+教育”。

中科开创很重视研发投入。
电力巡检不再需要人工冒着生命危险爬上高压电塔;电动汽车充电桩可以像“滴滴打车”一样随叫随到;考试答题使用智能书写笔,书写内容可实时回传,同步分析答题情况;自动驾驶卡车编队“丝滑”穿梭在港口码头,甚至高速公路……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各行各业,解锁着无限可能。
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人工智能被列为15个战略性产业之一。近日,记者跟随“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调研行活动走进广州多家人工智能企业,深入感受以人工智能为牵引,推动各行各业数智化转型的升腾景象。调研发现,走“小而专 精而强”路线,或许是这些企业在科技革命浪潮中突围的秘诀。
广州各行各业的丰富场景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最大优势。大模型提供基础能力,垂类模型深耕细分场景。通过AI赋能,广州的优势产业将产生巨大量变。
垂直应用 “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小创,请返回原地充电。”在黄埔区中科开创产品展厅,智能巡检机器人正按照指示作业。该款机器人通过AI算法精准识别设备缺陷,准确率高达98.7%。相比人工巡检,效率提升50%,成本降低50%。带电作业机器人更能凭借国产高性能芯片和鸿蒙系统双驱动,实现精准定位,在不停电状态下完成地线修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安全问题,其次是高效,最后才是舒适。”中科开创创始人兼公司董事长欧阳开一介绍,企业自研的多款机器人已应用在多种高危禁区,有力解决人员安全与降本增效两大行业痛点。
学生用智能笔和纸书写,写下的内容实时显示在屏幕上,老师可以实时看到学生的速度、准确率、字迹等答题情况;点点AI智能鼠标,可以一键唤起大模型,智能生成各类PPT、文本、图片、表格……这是云碟科技自主研发的行知大模型在教研科研领域所带来的新体验。云蝶科技创始人田雪松介绍,云蝶科技从垂直场景切入,将算法研发与行业痛点深度融合,打造出国内首个教研科研类大模型——行知大模型,拥有会读文章、会写教案、会听课堂、会评教学等功能。此后,云蝶科技不断加速布局“AI+教育”,落地建设海珠区AI教育大数据应用中心并在全国予以推广。
在广州南沙街头,自动驾驶车辆Robotaxi载着乘客丝滑穿过城区道路,也能顺利过收费站、上下高速路;在南沙港快速路上,几辆自动驾驶卡车组成编队,按照道路限速时速100公里有序行驶,不仅能提高运输效率,还能减少交通事故。这些自动驾驶技术背后的提供者,都出自同一家聚焦自动驾驶领域的公司——小马智行。作为自动驾驶技术提供商,小马智行与多家出行及物流服务运营商、整车制造商等上下游伙伴深度合作,加速推进自动驾驶技术与产品的商业落地。截至目前,小马智行已累积近4500万公里的全球自动驾驶路测里程,也让自动驾驶真正走进大家的日常生活。
“人工智能+”在广州多点开花,这得益于广州繁荣发达的千行百业,为人工智能的落地带来丰富场景。“我们从垂直场景切入,将自身技术优势与行业痛点深度绑定,专注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在田雪松看来,广州各行各业的丰富场景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最大优势。“大模型提供基础能力,垂类模型深耕细分场景。通过AI赋能,广州的优势产业将产生巨大量变。”也正因为此,广州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呈现出一大显著特点:应用强。数据显示,广州共有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1800家,覆盖产业链上游基础层、中游技术层、下游应用层,其中应用层企业占比高达80%。
技术创新
核心技术研发水平不断提升
在广州,“人工智能+”以应用为牵引,推动着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升级。这背后,不断提升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地基”。
云蝶科技持续在AI大模型、视觉识别、数字文本采集、大数据分析、专用处理芯片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积累技术优势和竞争壁垒。目前企业已拥有300余项知识产权,其中143 项专利技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知大模型具有“小算力、低成本、快落地、可迁移”的特色。“仅用15天就可以训练出一个行业应用模型,训练一次成本仅需数万元。”田雪松透露,目前,云蝶行知大模型已在教育、医疗、政务等领域落地应用,并实现“盈利大模型”。
中科开创也在继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突破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沿技术。今年,中科开创宣布启动“灯塔计划”,在人形机器人的布局中,专注于打造机器人智能单元,使其能够接入不同的机器载体。“我们通过在具体行业场景中落地应用,让这些智能单元首先成为行业专家级的‘大脑’,然后逐步发展为具备通用智慧的‘大脑’。”欧阳开一介绍,即将面世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不仅能自主完成高危环境下的复杂操作,还通过多模态感知与深度学习,实现“类人”的决策能力。
安全,是自动驾驶技术最核心的价值。小马智行副总裁、广深研发中心负责人莫璐怡介绍,车辆在运行中,千余项监控机制实时分析系统的安全状态,在遇到更为复杂的安全风险场景时,小马智行自研的多重冗余系统可以及时提供支持。基于“虚拟司机”的技术核心,小马智行先后布局驾驶出行服务(Robotaxi)、自动驾驶卡车物流(Robotruck)和乘用车智能驾驶三大业务,成为全球极少数实现全无人驾驶常态运营的公司。
目前,广州已构建以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为引领,6个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为主体,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在智能驾驶、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领域展现出较强实力。
产业布局
构建“一核引领,多点支撑”产业布局
如果说“小而专、精而强”是广州人工智能企业的“杀手锏”,那么因地制宜的产业规划、不断完善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生态则是广州竞逐人工智能新赛道不可缺少的“真功夫”。
广州因地制宜提出产业战略发展规划,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配套政策。比如,海珠区发挥本地丰富应用场景资源及技术优势,选准AI+教育、医疗、新型工业化、游戏等11个重点方向,积极推动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一年多来,海珠区落地行业大模型120个,引育大模型备案项目7个,算法备案项目114个,数量均位列广州市第一。超50家大模型企业实现盈利,产业规模破30亿元。
在产业布局方面,广州已形成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为核心,琶洲核心片区、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黄花岗科技园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和中大国际创新谷等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园为重点,活力创新轴沿线各区重点产业空间载体为协同的“一核引领,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布局。据初步统计,广州已落地的人工智能产业园区有18个。众多人工智能领域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平台设施、重点企业、产业园区汇聚,为以AI技术驱动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提供空间支撑。
当前,广州正加快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丰富拓展人工智能服务新场景,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接下来,AI+行业应用将是广州发力人工智能的主攻方向之一。广州将进一步统筹协调人工智能全链条资源要素配置,聚焦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人工智能技术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应用场景开放,创新应用示范,加速形成智能时代的经济新业态、生活新体验、治理新模式。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夏嘉雯
摄影:南都记者 梁炜培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