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车渗透率逼近50%,油车为何突然掀桌子?
2025年开年,中国车市呈现出魔幻般的一幕:
新能源渗透率冲到了49.5%这一临界点,而且燃油车销量竟然出现了逆势反弹的情况。

一边呢比亚迪和特斯拉高高举起“油电同价”的大旗;另一边凯迪拉克CT5(图片|配置|询价)降价7万,别克君威杀入10万级,奥迪Q7直降8万……
传统车企忽然间好像集体掀翻了桌子,并且以“一口价”的方式疯狂地砸向价格底线。
数据打脸:2月燃油车销量环比增长8%,而新能源增速放缓至5.9%。这场“油电反转”背后是传统车企的绝地反击呢,还是垂死挣扎?
今天咱们扒一扒“一口价”背后的阳谋,以及它所面临的困局。
第一刀:价格透明化,燃油车“砍价焦虑”终结?
痛点直击:以前买油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谍战一样——销售报价暗藏着各种套路,而且同一款车的差价竟然能够达到10%之多。

如今“一口价”直接就把底牌给掀开了:凯迪拉克XT5限时以27.99万的价格出售,吉利帝豪手动挡则以4.89万的价格全国统一,而且4S店严禁进行议价。

行业逻辑:传统车企用新能源的直营逻辑改造自己。上汽大众傅强说:“经销商从销售商变服务商,考核指标50%挂钩服务质量”。
说实在的,主机厂把定价权收回去了,这样一来,经销商之间的内部争夺也就画上了句号。并且他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产品体验上头。
效果初显:别克昂科威Plus“一口价”后库存周期缩短30%,客户满意度飙升32%
但对消费者来说,套路仍在——部分4S店强制捆绑贷款,实际支出比宣传价高。
第二刀:智能化补课,油车能打破“老年机”标签?
致命短板在于,新能源车凭借智能座舱以及自动驾驶来吸引粉丝,不过油车却长期遭受吐槽,称其“智能化瘸腿”。但在2025年,燃油车开始猛烈地进行补课——

吉利:全系燃油车搭载FlymeAuto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对标L2+级;

奇瑞:猎鹰智驾系统支持城市NOA,燃油车也能自动泊车。
技术平权:油车正在复刻手机行业的“性价比奇迹”。就像千元机用上旗舰芯片,10万级燃油车标配L2智驾,直接叫板20万级电车。
但消费者买账吗?某论坛投票显示,72%用户仍认为“油车智能=伪需求”。
第三刀:全球市场博弈,燃油车真会消失吗?
海外真相:吉利CEO淦家阅泼冷水:“欧洲新能源渗透率仅20%,燃油车仍是刚需”。

国内车企一边用“一口价”守份额一边靠出口燃油车赚利润——奇瑞2024年海外销量暴涨55%,瑞虎8在俄罗斯卖到断货。
政策博弈:工信部呼喊“油电同权”,而且取消限行,与此同时补贴混动技术。其实现实情况却很骨感:在一线城市,绿牌车辆能够免拍牌以及免购置税,不过油车仍然在政策起跑线上处于劣势。
行业预判:资深分析师张雷断言:“一口价只是过渡,长期要靠油电技术平权和产品力升级”。
换句话说,降价能换时间,但换不来未来。
终极拷问:2025年买车,选油还是选电?
场景化决策:
通勤党:电车每公里电费0.1元油车0.6元一年省1.5万;
长途党:油车加油5分钟,电车充电1小时+排队焦虑;
情怀党:燃油引擎声浪VS电车静谧性,就像摇滚乐与电子乐的battle。
数据真相:2025年1-2月燃油车终端折扣率21.7%而新能源促销冲到12.5%。价格战已无赢家,最终拼的还是技术护城河。
结语:这场反击战,没有幸存者只有进化者
当别克把B级车卖到A级价,而且当凯迪拉克用“全款一口价”来狙击特斯拉,传统车企的求生欲那可真是拉满了。不过说真的,价格战的内卷终归是有极限的——燃油车需要证明自己能够像智能手机那般,在性能、智能以及成本上实现颠覆,而并非仅仅是“更便宜的备胎”。
互动话题:如果你有15万预算,会选降价到10万的燃油B级车,还是续航500km的国产电车?评论区见!
(文中数据来源:乘联会、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东方财富网)
个人观点:
“一口价”的本质呢,其实是燃油车行业所采用的一种休克疗法;也就是通过牺牲短期利润,来换取生存空间不过真正能够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传统车企是否能够跳出“降价减配品牌贬值”这样的死循环。它们需要利用油电同智、全球化布局以及供应链优势,去打一场技术升级的持久战。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