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宝马5系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落地价轻松突破50万元大关,无数成功人士对这款车趋之若鹜。然而在2025年的这个春天,“宝马525Li裸车价跌破29万”的消息如同一记惊雷,震撼了整个汽车市场。曾经高不可攀的“蓝天白云标”,如今在价格战的泥潭中,连尊严都显得廉价。这一现象背后,不仅是一个车型的价格调整,更是传统豪华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以及整个汽车行业格局的深刻重构。
2025年4月,中国汽车市场再次迎来价格震荡。宝马旗下中大型轿车5系的525Li M运动套装车型,官方指导价43.99万元,如今在北京多家4S店的裸车底价已跌破29万元,部分区域甚至报出28.7万元的成交价,优惠幅度接近15万元。销售人员直言:“现车充足,价格还能再谈。”这意味着消费者通过分期购车方案,实际落地价可控制在36万元左右,与两年前的宝马3系(图片|配置|询价)价格基本持平。
这一价格并非噱头或限时促销。北京亦庄一家宝马4S店销售人员证实,目前只有宝马5系525车型最终优惠后的裸车价格可以做到29万元左右,但需满足特定条件:选择分期贷款模式,即首付10%、分期贷款90%,选择5年贷款但需2年一次性还清。北京朝阳区一家宝马4S店的销售人员也提到,符合要求的分期贷款条件下,裸车价格29万元,包括保险、税费等最终落地价格不到34万元。
宝马中国官方对此的回应耐人寻味:“宝马官方近期没有对建议零售价做任何调整。授权经销商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销售时的终端零售价格,最终成交价受具体交易情况影响,如有波动,属于市场调节的正常现象。”这种表态既保留了品牌的面子,又默认了市场价格崩塌的现实。

宝马5系价格腰斩并非偶然现象,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当其冲的是库存压力。2025年1-2月,宝马5系销量同比下滑35%,其中2月销量骤降至6576辆。经销商库存系数高达2.8,部分4S店甚至出现“车库停满现车”的景象。北京某4S店现车存量超200台,河北沧州库存周期达98天,远超行业45天的健康线。为缓解资金链压力,经销商不得不采取“以价换量”策略,部分车型的优惠幅度甚至超过厂商返利,陷入“卖一辆亏一辆”的恶性循环。
更为根本的原因是新能源汽车的冲击。2025年第一季度,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特斯拉Model Y、蔚来ET7等车型在30-40万元价格区间占据主导地位。宝马i5作为纯电版车型,尽管起售价与燃油版持平,但2月销量仅358辆,不足燃油版的5%。自主品牌的崛起同样不容忽视,比亚迪汉EV、吉利极氪001等车型凭借超500km续航、L3级辅助驾驶等配置,在30万元价位形成“油电同价”竞争。
宝马的降价行为迅速引发豪华车阵营的连锁反应。奔驰经销商推出“买GLC送A级车”活动,相当于6.3折;沃尔沃S90限时优惠价跌破28万元,凯迪拉克CT5起售价21.59万元。奥迪方面,Q4 e-tron可优惠近15万元,奥迪A4L的优惠近16万元;奔驰GLC目前可优惠近19万元。
这场看似让消费者受益的价格狂欢,实则暗藏诸多隐患。对经销商而言,持续的价格战意味着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宝马经销商北京星德宝因“卖一台亏一台”于2024年10月倒闭,母公司旗下9家4S店授权被终止。2024年宝马沈阳工厂因需求疲软多次减产,工人月均工作时长缩减至15天。
品牌价值稀释是另一个严重后果。宝马5系二手车残值率从2023年的65%跌至2025年的52%,三年车龄车型贬值超20万元。这种贬值不仅影响现有车主利益,更会削弱潜在消费者的购买信心——谁愿意购买一款可能迅速贬值的豪华车?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消费者心理预期的改变。当豪华品牌的价格与主流品牌趋同,其象征身份与地位的传统价值主张将受到根本性质疑。有网友犀利评论:当29万的宝马5系与国产新能源车贴身肉搏,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价格数字的变化,更是汽车产业话语权的彻底转移。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