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品牌在过去十年中通过精准的品类创新实现了快速崛起,其中长城汽车和比亚迪汽车的战略路径尤为典型:前者以聚焦SUV和硬派越野重塑市场格局,后者凭借新能源技术引领全球转型。

一、长城汽车:从SUV王者到品类创新专家
1. 聚焦SUV市场,打造国民神车
哈弗H6(图片|配置|询价)神话:2011年推出第一代哈弗H6,凭借高性价比、大空间和耐用性,连续多年霸榜中国SUV销量冠军,累计销量超400万辆,成为“国民SUV”。
品类细分战略:
硬派越野:2020年推出坦克300,以非承载式车身、三把锁、分时四驱等配置,将硬派越野车价格拉至20万级,打破进口品牌垄断;后续推出坦克500、坦克700,覆盖30万-70万高端市场。
皮卡乘用化:长城炮系列(商用、乘用、越野版)重新定义皮卡,2023年市占率超50%,推动中国皮卡从工具车向“户外生活载体”转型。
女性市场:欧拉品牌专注女性用户,推出芭蕾猫(复古设计)、闪电猫(轿跑造型),以“更爱女人的汽车”定位开辟新赛道。
2. 技术平台化支撑
柠檬平台:模块化架构支持燃油、混动、纯电多种动力,提升研发效率(如哈弗大狗、赤兔)。
坦克平台:专为越野车设计,兼容2.0T/3.0T发动机、P2混动系统,强化越野性能与智能化。
森林生态体系:布局蜂巢能源(电池)、毫末智行(自动驾驶)、未势能源(氢能),构建全产业链能力。
3. 全球化布局
俄罗斯图拉工厂投产,东南亚市场推出哈弗JOLION、坦克500 HEV;2023年坦克500登陆中东、澳洲,售价对标丰田普拉多。
二、比亚迪:新能源技术的“孤勇者”到全球引领者
1. 十年坚持新能源技术路线
早期押注电动化:2010年推出首款纯电动车e6,2013年发布“王朝系列”(秦DM),初期因市场不成熟饱受争议,但坚持混动(DM)、纯电(e平台)双线研发。
技术爆发期:
刀片电池(2020年):通过CTP技术提升能量密度,针刺实验破解磷酸铁锂电池安全性痛点,扭转行业对三元锂电池的依赖。
DM-i超级混动(2021年):以骁云发动机+EHS电混系统实现亏电油耗3.8L/100km,直接冲击燃油车市场,秦PLUS DM-i、宋PLUS DM-i成爆款。
e平台3.0:纯电专属平台,支持800V高压快充、宽温域热泵,海豹、元PLUS等车型实现“油电同价”。
2. 垂直整合与成本控制
自研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半导体(IGBT芯片)、甚至矿山资源,形成“技术鱼池”,2023年单车成本比外资低15%-20%。
规模化效应:2023年销量超300万辆,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冠军,成本摊薄进一步巩固价格优势。
3. 高端化与全球化突破
仰望品牌:推出百万级硬派越野U8(易四方四电机技术、应急浮水功能)和超跑U9,打破国产车价格天花板。
出海加速:ATTO 3(元PLUS)在东南亚、欧洲热销,2023年海外销量超24万辆;纯电大巴占欧美市场60%份额,比亚迪已成全球新能源“技术名片”。
三、对比与启示
1. 路径差异:
长城:品类创新+场景化(越野、皮卡、女性市场),以细分需求突破。
比亚迪:技术颠覆+规模化,通过垂直整合重构产业链。
2. 共同逻辑:
拒绝“跟随策略”,抓住电动化、个性化消费趋势;
从单点突破(SUV/混动)到生态布局(平台化、产业链闭环);
以高端化(仰望、坦克)提升品牌溢价,打破“低价低质”刻板印象。
四、行业影响
长城模式:证明中国品牌可通过精准定位在燃油车领域持续增长,同时以坦克、欧拉等子品牌实现“燃油与新能源并存”的过渡。
比亚迪模式:加速全球汽车业向电动化转型,倒逼丰田、大众等巨头调整战略,中国从“市场换技术”变为“技术输出者”。
未来,长城需在新能源领域补课(如Hi4混动技术推广),比亚迪则面临智能化(与华为、小鹏竞争)和高端品牌运营的挑战。但两者的创新路径已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了从“内卷”到“外卷”的范本。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