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极氪未平小米又燃,电车为何易燃?电池新标收紧缰绳 | 星车场

    星车场头像星车场头像
    星车场昨天 16:06

    面对技术飞奔与安全需求的失衡,政策法规的缰绳正在收紧。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我国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新的国家标准。

    这个新标准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新标准中包括7项单体测试,17项电池包或系统测试等内容,新国标首次将“不起火、不爆炸”从企业技术储备上升为强制性要求,标志着动力电池安全进入“零容忍”时代。

    今年3月以来,一起极氪009高速碰撞起火事故,两起小米SU7高速碰撞起火的事故,引起公众关于电动车安全的广泛关注,在被曝光的事故视频中,这些电动车被碰撞后往往只用了十几秒甚至几秒就爆燃,这样的不幸没有丝毫挽回的余地,如果说之前对电动车“移动火葬场”的评价是略带恶意的调侃,此时此刻就只剩下深深的忧虑。

    电动车因何而燃?又如何才能不燃?

    危险而迷人的电动汽车

    在美剧《Orange Is the New Black》里有这样一幕,剧中人物Tastyee用锡纸一头贴住电池正极,一头贴住负极,电流静静通过导体,锡纸很快燃起火焰。

    这种直接用导体将电池正负极相连让电池短路的行为,危险而又简单。日常生活中,当新能源汽车发生车祸后,无论是低压线束短路还是高压线束短路,都会引发着火。

    另外,动力电池受到撞击也会引发着火。没错,只是撞击,甚至不需要撞坏,因为电池包本身既有氧化剂又有可燃物质,一旦电芯的锂金属在出异常时(机械损伤、电芯缺陷、外部加热等)会析出枝晶,刺穿隔膜导致短路,瞬间释放大量热量,触发链式反应;电解液中的碳酸酯类溶剂在60-70℃就会烧起来,分解时还会释放甲烷、氢气等易燃气体“火上浇油”。

    这是由它的物理特性、化学性质先天决定的,管你是刀片、麒麟,还是山海经里的哪一页,传统防护方式都不过是“给炸药包裹棉被”。

    而在燃油车上,无非就是低压线束短路引发着火,或者燃油管泄漏导致着火两种情况,守护好油箱万事大吉。

    当电动车的着火不可避免,车内人员争取逃生时间就成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安全标准。

    2021年开始实施的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时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但我们发现在大多数电车的碰撞后燃烧的事故中,预留时间完全不达标,难道是质量不过关?

    速度过快是元凶。

    比如,现有法规《安全要求》(GB/T 31498-2021)规定,电动汽车发生碰撞的30分钟内,动力电池包不应爆炸、起火,不应有电解液从电池包溢出到乘员舱。不过,这一要求有明确的测试条件要求,正面撞击测试要求的车速底线是50公里/时,在汽车侧柱面撞击时,测试要求速度为32公里/时。

    而在事故中,无论是小米SU7德上高速事件还是极氪009事件,当事车辆时速都超过80公里/时,将近90公里/时。为什么速度会这么快,这就关乎另外一个议题智驾了,今天我们还是先探讨电车的安全问题。

    “有心无力”的被动安全

    汽车碰撞后的生命线是被动安全设计,这一点,在电动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几乎所有的汽车厂家在公开场合都表示安全才是最大的豪华,为了安全它们不计成本的投入,但实际上,在被动安全上的重金投入是“不讨喜”的。

    作为消费者,如果我们面前摆着两辆符合国标的同级车A、B,两辆车电池包一样大,但是A车续航550km,B车续航只有500km价格还要贵几千,我们会选谁呢?看起来不选A车都对不起从小学习的加减乘除二元一次方程,因为我们买车的逻辑就是每一分钱都要花在能看到的地方,有可感知的价值。

    但被动安全是消费者看不见,也摸不到的,往往只有在发生了严重事故才用的上,而发生严重事故又是一个小概率事件。而厂家方面却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到每一台车上,怎么算都是一次不划算的买卖。

    以动力电池为举例。通常而言一个电池包的长度大约在2m左右,宽度在1.4-1.5m左右。而车身尺寸一般是车长4.7m以上,车宽1.8m以上。电池包挂在底盘上,其前面、后面还会布置其他零部件,比如驱动电机,前副车架,后悬挂等等。一般来说,整车在发生前后碰撞的事故,都有足够的缓冲区间去保护电池。

    但电池薄弱的地方还有侧边和底部。电动车单侧也就有20厘米的保护跟撞击缓冲区间,远远小于电池包前后侧。车企通常的做法是把白车身的纵梁做厚做强。

    从安全的角度来看,这些梁的厚的就是要比薄的安全,但是这个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标准,通常都是通过柱子去模拟侧碰,只要不挤压到电芯就算过关。

    但是做厚了成本也会更高,大约会提高30%,随之而来的重量也会更重,但是重量太重不是一件好事,整车的续航会变得更短。反之,在车身结构上省下来的钱升级一个零重力座椅,才是消费者愿意买单的选择。

    至于电车底部撞击的情况,除了采用了空气悬架系统,通过调整悬架的高度和刚度来适应不同的路况和驾驶需求似乎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但这一切投入都会体现在成本上。

    以上只是举个例子,说明安全厂家是可以做好的,但是不符合现在“内卷”的潮流。企业有它的趋利性,消费者有自己的局限性,那么电车安全,该如何守护?还是要看电池,也只能看电池。

    新标准正本清源

    前文提到的工信部正式发布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的新规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这次修订主要新增电池底部撞击测试、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等试验项目,加强热扩散等安全要求,将动力电池起火、爆炸前5分钟报警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从产品设计端降低动力电池自燃事故发生率,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

    笔者将新旧标准对比,总结为以下六大核心升级:

    首先,热扩散要求从“逃生时间”到“绝对安全”。GB38031-2020要求热失控后提供5分钟逃生时间,而新标准进一步升级为“触发单体热失控后,电池包或系统需在至少2小时观察期内无起火、爆炸现象,且所有监测点温度≤60℃”。这一变革将安全防线从“被动逃生”转向“主动阻断”,要求电池系统具备多层级热失控防护能力。

    其次,报警信号时效性与完整性强化。新标准规定热失控后5分钟内必须发出报警信号,且报警前后5分钟内无可见烟气进入乘员舱。此举旨在确保驾驶员和乘客在热失控初期即可获知风险,避免因信息延迟导致的二次伤害。

    第三,触发方法覆盖更真实事故场景。在传统针刺、外部加热基础上,新增“内部加热片触发热失控”方法,模拟电池内部短路等复杂故障场景。同时,针刺速度从0.1-10mm/s调整为0.1-1mm/s,更贴近实际失效模式。

    第四,底部撞击测试纳入强制要求。针对飞石撞击等底部侵入风险,新标准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要求电池包或系统在直径30mm钢球以150J能量撞击后无泄漏、起火或爆炸。仅允许离地间隙≥200mm的N类商用车豁免,乘用车全系纳入监管。

    第五,快充安全闭环管理。针对超快充技术,新标准要求300次快充循环(SOC区间20%-80%)后仍需通过外部短路测试,明确快充性能稳定性要求,防止电池因高频充放电导致的性能衰减和安全隐患。

    第六,盐雾试验与观察时长优化。删除盐雾试验中低压上电监控要求,简化流程;同时延长试验后监测时间至2小时,确保延迟性爆燃风险可控。

    新标准迫使车企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强化底部防护和热管理系统。例如,电池包底部需集成高强度防撞梁,热失控防护材料需满足耐高温、阻燃等特性。行业测算显示,满足新规的电池系统成本将增加约15%-20%,倒逼企业加速向高安全技术转型。

    新标准的出台无疑是实验室安全标准与道路极端场景从割裂走向弥合的一大步。

    但最后,还是不得不说,电动车无疑是现在出行市场上最桀骜难驯的烈马,驾驶安全的缰绳有一半由相关企业紧握,由法规监管,但另一半仍握在驾驶者的手中。

    次阅读
    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1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