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混动技术师出同门,为何只有比亚迪在市场取得成功?

    ai车说头像ai车说头像
    ai车说2023-05-19

    坊间相传,本田的混动iMMD抄袭了比亚迪的DM技术,理由是比亚迪的插电式混动开发时间早,而且比亚迪在国内混动申请专利时间比本田早了将近一年。为此,车友在网上辩得不可开交,其实这两家公司或者说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混动技术原理都并非某个企业自己的原创,其源头都来自于美国一家名叫Paise的公司。

    Paise是一家典型的NPE公司,致力于研究如何提高混合动力车辆效率和减少排放,靠专利授权在世界各地赚得盆满钵满,丰田混动THS系统也因专利原因与这家公司也有长达六年的专利官司。国内混动技术在2021年井喷式的爆发,核心原因是因为Paise公司USP6209672专利在2020年时已经过期,开放的专利给了中国汽车品牌在混动技术崛起的机会!

    可以说,国内混动技术师出同门。两年多过去了,车企都积极布局混动车型、创立新品牌,但为何只有比亚迪在市场取得了成功?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技术积累差异

    专利是系统原理性概念,各家企业拿着相同的原理开发出的系统也会有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与企业自身技术积累和优势强关联。比亚迪于09年推出首款插电式混动车型F3DM至今已有14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开发出秦、唐、宋等混合动力车型。在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的研发方面积累大量经验,建立起混动汽车电气化技术的技术壁垒。而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消费者和媒体关注的焦点依然在燃油领域,如国内爆款SUV哈弗H6、“沃里沃气”的吉利星瑞、“秒天秒地秒空气”的本田思域还有“国民家轿”日产轩逸等,当时国内车企还忙于研究发动机、开发变速箱、收购合资车、打造品牌形象,而一直因LOGO被嘲讽的比亚迪却依然执着于混动技术的积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DM-i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专利,而是14年的技术储备,USP6209672专利只是一次机会。

    对于国内其他车企,面对机会由于技术储备不足不敢轻易放弃燃油车市场,在燃油领域又存在合资车围堵,被迫背负着燃油车的使命匆忙进入新能源领域!

    同行缺乏特色技术

    混合动力技术各企业的技术构成不同。而大部分企业由于技术积累的原因走得是组装集成,特别是很多新势力车企,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积累和研发体系,采用的是代工加自主营销的路线,在车型推出时的确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但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有部分车企靠着后期发力研发混动技术但收效甚微,如吉利对标秦PLUS DM-i推出的帝豪L.Hi.P,偏向机械的3档DHT技术并没有让消费者买单。广汽传祺照搬丰田的THS架构开发的钜浪动力也未能引起市场广泛的反响。

    钜浪动力车型

    相对而言,比亚迪推出的刀片电池和高燃率混动专用发动机各项指标均处于当时行业领先水平,作为在国内市场混动技术的首发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混动”=比亚迪的心理效应,你可能记得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奥姆斯特朗,但是你应该不会知道第二个和第三个他们的名字叫什么。

    刀片电池

    成本控制

    企业在技术领域想要有所建树,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其中一件事。

    1)发明创造,就像美国Paise那样的原理性开发,是0到1的过程。

    2)技术产业化、平民化,让高端的技术实现低成本落地,是1到99的过程。

    第二件事正是比亚迪积极在做的事情(多说一句,特斯拉也是),和大多车型采用组装集成的技术路线不同,比亚迪从电芯到电池包,绕组到电机,IGBT到电控甚至部分车用芯片都有相应的子公司负责研发生产,具有不可忽视的成本控制能力。2023年比亚迪陆续发布了的王朝系列车型的冠军版,降价增配。这是技术大规模量产后带来的成本效益,这种成本控制方式和良性循环与丰田如出一辙。

    同时,DM-i技术以电为主,发动机为辅的单档变速箱结构,由于电气化技术代替了复杂的机械传动,提高可靠性的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核心系统成本的降低把混动车型售价拉入10万以内的国民主力购车区间,让秦PLUS DM-i车型直接卖断货。

    最后的话

    可以看到专利开放只是一次机会,唯一的好处是让企业技术的落地减少了麻烦,但不会影响企业的实力,更不会让拉跨的产品变得优秀。国内混动技术虽师出同门,只有比亚迪在市场取得成功也是情理之中。

    次阅读
    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