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快速推进,车市也打开了新局面。
譬如,不仅bba被杀穿腹地,被理想问界取而代之;就是大众丰田也成丧家之犬,被比亚迪奇瑞横扫出局。
并且,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大关,国产车崛起已经板上钉钉。
这自然在意料之中,但难以预料的是,20多家国产车厮杀竞争,角逐出5-7家最终赢家,依然存在变数。
还在根据陈旧的信息,误判2025年车市,肯定吃大亏,明年计划买车的人,必须看清这3个形势,可不能大意。

首先就是认清车企的技术动向
这一点只为关键,别看车企怎么说,要看他们怎么做,不然肯定吃瘪。
譬如,前2年,车企的风气,表面是看到增程都要踩一脚。
但实际呢?增程可油可电,性能贼快,还容易搞定智驾。
关键是利润也很高,像理想2023年的单车溢价,都飙到3万往上了。
于是,很多车企都在致力这一技术了。
不仅是小米、阿维塔、智己要抱增程的大腿;就是小鹏、极氪也要投入增程的怀抱。
就这个趋势而言,明年的增程市场将百花齐放,不妨等等。
其次就是纯电,也到了转折点。
提及这点,也不妨参考油车的局面。
譬如今年初,由于插混挑起价格战,油车价格急转直下。
像凯美瑞掉到13万;天籁掉到12万;轩逸、卡罗拉也掉到6万多;至于bba保时捷也没有不打骨折的。
可想而知,若是去年底买油车,心情肯定很糟糕。
类似的情况是,电车明年也要大降价了。
譬如小鹏Mona M03、吉利银河E05等车,已经起了头,后面奇瑞、长安就要加入。
所以,想要电车,等2025年再入手,或许更划算。
其次就是认清车型真正实力
尤其是电车,别看一些车型销量高,但小众车终归是小众车,尽量别碰。
但实际上,不仅车主,就是车企,也常遭此迷惑。
譬如,Model Y(图片|配置|询价)热卖了,轿跑SUV冒出来一大堆。
结果,不管小鹏G6,还是腾势N7,亦或者智界R7,都很凉。
这就好比看到GL8的销量不错,就扎堆去搞MPV一样,不凉才怪。
说白了就是,轿跑SUV也好,MPV也罢,本身就很小众。
至于小众车,也不能说产品力很菜,但肯定不符合多数人需求的。

换言之,仅Model Y一款车,就已经吃光轿跑SUV的份额。
整个市场就这么大,很多车企还以为轿跑SUV很有潜力,咔擦一下弄出来一大堆车,肯定过剩了。
然而,车企误判形势,还不算啥,就怕车主盲目跟风。
譬如,看Model Y略贵,还以为是轿跑SUV很棒,就去买了更便宜的小鹏G6、腾势N7等替代品。
但其实,人家买Model Y,是冲着特斯拉去的,说它的空间大,也只是比Model 3大而已。
对普通人而言,就Model Y那点空间,肯定不如问界M7、理想L6实用。
所以,别看到一些明星车型就冲动,多看看常规SUV与轿车。

最后就是认清车企的生存能力。
其实车子买贵了、买差了,顶多很难受。
但所购的车型,车企忽然倒闭了,那就很绝望了。
尤其是新能源,更要留心车企的生存能力。
一旦倒闭,后续的用车,简直是一箩筐麻烦,可不要侥幸。
譬如威马刚倒闭24小时,车机就无法使用了,座椅加热打不开,空调也成为摆设,一台智能汽车秒变大板砖。
只是体验差还能忍忍,万一坏了要修,找个零件都找不到,就是找到了也会价格不菲。

而华为、小鹏、蔚来等车企公认的结局是,车企将仅剩5-7家赢家。
换言之,现在20多家车企,10几家都要落败。
但会是哪10几家呢?
说白了就是,没技术、没现金,还没销量的车企,要跟他们保持距离。
譬如小米,妥妥的现金王,还很有销量,可以撑到其他车企倒闭。
至于极氪、腾势,各自有吉利、比亚迪撑腰,有技术有能力,就算卖不动,也很难出局。
但小鹏、蔚来、智己、阿维塔、长城等车企,就有些岌岌可危了。
所以,心仪这些品牌的车型,最好三思而后行。

总而言之,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车市的变化,往往猝不及防,让人难以把握。
尤其是现在车企吹牛的风气,也让人坠入五里雾中,无法分辨方向。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要认清以上提及的3个因素,非必要不出手,避免吃亏受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