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SUV愈发圆滑的时代,“方盒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场行为艺术。
哈弗猛龙,一辆带电的方盒子,它用直角对抗流体力学,用铆钉嘲讽隐藏式门把手,用机械差速锁质问电控。而当这样的反叛者注入新能源的灵魂时,我们看到了新能源时代的硬派越野进化方向。

精神分裂的方盒子,新能源与硬派越野的双厨狂喜
哈弗猛龙的广告词里有“全场景”的承诺,它也确实注入了“电”的灵魂,但试驾时我始终在想:新能源+全场景+硬派越野,究竟是技术突破,还是营销话术的缝合怪?

那么,先从它最不擅长的场景开始。从北京出发,回到家乡青岛需要小600km的车程,全程高速。按传统论,这是方盒子们最痛苦的工况,坦白讲,哈弗猛龙的表现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满油满电超过800公里的续航,让我可以选择不去服务区凑热闹。

电量充满的猛龙提速迅猛,灵活得不像是大个子,看着仪表上的动力模式显示,混动系统3擎9模的动态切换异常忙碌,几乎每一次脚下的动作,它都在寻找最合适的工作模式,协调前后轴的电机和发动机,让它们彼此在最佳的工况下工作。

返程的道路并不拥挤,但对于这样一个大家伙,在建立起信任之前,我不太情愿。从一开始的小心谨慎,到最后几乎全程保持限速上限行驶,我才慢慢摸透它的公路实力。除了受限于身型,且车顶增加了行李架带来了较大的高速风噪以外,猛龙竟然非常适合巡航,动力充沛,加速得心应手,视野开阔,久开不累,更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它的油耗表现。

从结果来看,想必长城的工程师做了大量的优化,才让这辆身长4米吧,高接近两米的大个子,高速行驶的百公里馈电油耗始终能控制在9L以下,我相信它在城市中会有更好的表现。并且,在有充电条件下,145km的纯电续航可以轻松覆盖纯电通勤,你看,眼下苟且和远方理想在猛龙身上并不冲突。

Hi4,保留珍贵的探索精神
在熟悉的地方发现陌生之处,没有什么比这种经历更让人欣喜。当这辆搭载Hi4混动系统的方盒子碾过家乡的碎石路,带我到了一个从未解锁过的角落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孩童时代的伊甸园。没有繁重的作业,没有贯耳的催促,甚至没有目的地,有的只是和朋友的一拍即合,记忆中总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去那里看看。就这样,猛龙带我一路向前,直至山顶。

“1.5T+Hi4+后桥差速锁”,是猛龙保持探索精神的钥匙。冬天的山上安静异常,这一刻,电机的悄无声息替代了常理中应该出现的内燃机的低吼,山谷中只有车轮碾过碎石的声音,安静的越野,是我领会过的崭新体验。540度全景影像更是将越野场景变成电子游戏界面,俯仰角、车轮转向角度、航向尽收眼底,智能科技正在为越野最珍贵的探索精神保驾护航,这时候,猛龙让普通人也能够成为。

1.5T发动机41.5%的热效率确实惊艳,面对连续爬坡时,随着电池电量地流逝,混动系统开始唤醒沉睡的发动机,驱动和补能齐头并进。更值得玩味的是后桥电控差速锁,在电子限滑技术早已能实现虚拟锁止的今天,硬核的机械嵌齿式锁止仿佛是被束之高阁的绝世武器。眼前的路况并不需要它,但我依然执拗的按下那个独立的物理按键,只为致敬工程师的坚持:感谢他们保留了越野的原始仪式感,为不可预知的前路提供了最后一道保险。在野外,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经历怎样的崎岖,这把锁会让彼此更心安。

哈弗猛龙,一场新能源方盒子的后现代抵抗
“在改装店的施工区,风暴黄车漆在无影灯下泛着赛博朋克式的冷光。年轻车主和技师挥汗如雨,侃侃而谈,钻研着车顶平台、侧爬梯、竞技杠、绞盘、气泵,却对‘为何要背着爬梯驮着绞盘穿越城市’避而不谈”,这是我想象中猛龙车主的样子。

这些花30万买猛龙的人,或许不是所有人都会开它去阿拉善,但当方盒子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逐渐孤独,猛龙的棱角在城市霓虹中却愈发锋利,当车主们在改装论坛讨论AT轮胎时,他们真正对抗的,不仅是崎岖的地形,更是写字楼里那个被KPI驯化的自己。

从情感上来看,猛龙本就是一座伊甸园,它不仅可以寄托情怀,也能真正带车主们去往远方。而“电”的加入,又让它有足够的理由,承担平日里日常的通勤工作。

或许这就是汽车工业文明最深刻的荒诞:我们发明方盒子来拯救被困在新能源车里的灵魂。哈弗猛龙,是这个时代越野精神的止痛片——它让我们在充电的同时还能摸到到诗和远方,哪怕远方早已布满充电桩。
黄昏
下山的时候,车载语音突然用甜美声线提醒:已为您找到最近的充电桩,是否前往?我看着中控屏上浮现的充电桩地图,突然明白了哈弗猛龙的宿命:“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鬼谷子的一句话道尽人生百事,竟也蕴含了方盒子的宿命,它终究要臣服于时代洪流,就像我们终究要臣服于生活。但那些坚硬的棱角、裸露的铆钉、倔强的差速锁,是洪流中的磐石。此时此刻,我们怀念的或许早已不是机械的轰鸣,而是那个依然敢与风阻系数作对的自己。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