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事故原因尚在调查,本文仅基于公开信息探讨)
今天和大家聊一聊3月29日小米SU7高速路碰撞起火!导致3名女士致死发表一下感想,具体事故细节在这我就不多说了。首先我对事故中逝去的生命表示深切哀悼,愿逝者安心。



不管这事故到底是啥原因,生命没了,这就是最大的悲剧。也呼吁大家别去瞎猜事故细节然后到处传播,得尊重调查程序,也得保护家属隐私。
再来说说车企的应急态度。我认为小米汽车得赶紧公开表态,配合调查,可千万别想着冷处理,或者用一些避重就轻的公关话术来应付。可以参考特斯拉、蔚来这些车企以前出事故后的应对经验,比如说把调查进度透明化,让技术团队赶紧介入,找第三方机构来背书。
自从小米SU7上市之后,靠着“性价比”和“生态联动”,在市场上可火了。
但首款车型才交付几个月就出了这么严重的事故,不管责任在谁,都会让大家怀疑“跨界造车”的技术到底行不行,有没有足够的沉淀。
和传统车企比一比,像丰田、大众这些品牌,新车上市之前一般都要经过数百万公里的路试,可新势力为了抢市场,测试周期大大缩短了。

还有智能化这把双刃剑。要是事故和辅助驾驶系统有关,比如AEB误触发、车道保持失效这些问题,那公众肯定会更担心智能技术到底靠不靠谱。
现在整个行业都有个困境,车企过度宣传“自动驾驶”,导致有些用户滥用这个功能,比如说开车的时候把手从方向盘上拿开。
但出了事故之后,责任到底怎么认定又很模糊,车企和用户就开始互相推诿。
跨界车企为了抢占市场风口,经常用互联网思维,想着快速迭代。
但汽车和手机可不一样,汽车是关乎人命的产品,容错率低多了。
小米得好好反思一下,是不是为了追求“上市即爆款”,牺牲了一些验证环节?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像电池、制动系统这些,是不是也存在潜在风险?
从监管角度来看,现在的法规对智能驾驶功能的责任界定还不完善,得赶紧出台数据黑匣子(EDR)强制读取规则,还有辅助驾驶使用边界规范。
我觉得可以引入“新车安全观察期”,对全新平台的首批量产车进行更严格的监控,也得限制那些太激进的营销话术。
当然咱们公众也要保持理性。如果事故是因为驾驶员超速、酒驾这些人为因素造成的,那就不能让车企背锅;但要是确实是车辆本身有缺陷,那必须得严肃追责。
大家要警惕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盲目地像粉圈一样护着车企,另一种就是借着这个机会全盘否定新势力的创新价值。
经过这次事件,消费者的知情权也觉醒了。以后买车的人肯定会更关注车企有没有公布完整的测试数据,售后服务能不能覆盖各种极端场景。从长远来看,用户越来越理性,这也会倒逼整个行业提高安全冗余,而不是只知道在参数上内卷。

结语:造车的敬畏心不可消亡
汽车工业最根本的目的是把人安全地送到目的地,而不是变成流量和资本的狂欢。小米作为行业的破局者,更得把这次事件当成一个教训,向公众证明自己和传统车企一样,有很强的安全责任感。毕竟真正的“高端化”,永远都是从敬畏生命开始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