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 头条新闻
2025年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标准版在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导致车辆爆燃并造成人员伤亡。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和新能源车应急机制的广泛质疑。小米公司及相关部门紧急介入,目前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
事故经过:NOA辅助驾驶下的生死17分钟
根据小米官方通报,事故发生于3月29日22时44分。车辆当时处于NOA(Navigate on Autopilot)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封闭原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系统检测到前方路障后发出减速提示,驾驶员随即接管车辆,但车辆仍以约97公里/小时的时速撞上隔离带水泥桩,引发爆燃。
小米公布的时间线显示,从NOA激活到碰撞发生共历时17分钟。期间系统曾多次发出分心报警、脱手预警及障碍物提示,最终在驾驶员接管后2秒内发生碰撞。事故触发车端紧急呼叫系统(Ecall),救援人员约23时抵达现场。值得注意的是,涉事车辆驾驶员并非车主本人,事故具体责任尚待警方确认。

争议焦点:系统响应与车门断电疑云
事故发生后,网友质疑两大核心问题:
1. 智能驾驶系统是否延迟响应?
NOA在检测到障碍物后虽启动减速,但碰撞前时速仍高达97公里。专家指出,施工路段改道可能导致系统对复杂路况的识别能力不足,且驾驶员接管后的操作空间过短。
2. 车门断电是否阻碍逃生?
有目击者称车辆碰撞后因电池短路导致车门无法开启,加剧了伤亡。小米客服回应称,SU7配备碰撞自动解锁功能,具体失效原因需结合事故数据进一步分析。

调查进展:多方联动还原真相
安徽省铜陵市已成立专项工作组,高速交警、交通运输局及小米技术团队联合介入调查。4月1日,小米向警方提交了完整的车辆行驶数据及系统日志,强调将“严格遵循调查结果,确保公开透明”。同时,小米专项组已联系遇难者家属,承诺协助善后并承担社会责任。
行业震荡:新能源车安全标准再审视
此次事故正值小米SU7上市初期,其市场表现恐受冲击。2025年第一季度,SU7凭借性价比优势销量突破5万辆,但此次事件暴露的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和电池安全风险,或影响消费者信心。
行业专家指出,当前智能驾驶技术对复杂道路的适应性仍存短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数据显示,2024年涉及辅助驾驶的事故中,35%与施工改道、临时路障等动态场景相关。此次事件可能推动监管部门出台更严格的测试标准,要求车企增加边缘场景模拟训练。

结语:技术普惠与安全底线的平衡之考
小米SU7事故不仅是一家车企的危机,更是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警示。在追求自动驾驶便利性的同时,如何确保极端情况下的被动安全与应急机制,将成为车企与监管部门的共同课题。目前,事故最终责任认定尚需时间,但其引发的技术伦理讨论已不容回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