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一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在高速上撞向施工隔离桩,爆燃后致3名女大学生死亡。事故引发全网震动,矛头直指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与安全责任。为何一起交通事故会让车企深陷舆论漩涡?这不仅是三条生命的悲剧,更是智能驾驶时代的一场“生死拷问”。

一、致命1秒:智驾系统为何“救不了命”?
根据小米官方数据,事发时车辆以116km/h开启NOA(领航辅助驾驶),检测到障碍物后发出警报并减速。然而,系统仅留给驾驶员1秒接管时间,最终车辆仍以97km/h撞上隔离桩。美国研究显示,72%的自动驾驶事故发生在接管提示后的2秒内。
核心问题浮出水面:
- AEB系统“选择性失明”:小米SU7的自动紧急制动(AEB)功能仅识别车辆、行人等目标,对施工锥桶、水马等障碍物“视而不见”。
- 过度依赖“人机切换”:L2级辅助驾驶要求驾驶员全程监控,但车企宣传常模糊“辅助”与“自动”的边界。雷军曾直播展示“零接管”功能,用户易误判系统能力。
二、车门锁死+电池爆燃:安全设计为何“形同虚设”?
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导致救援延误,电池起火加速了悲剧。尽管国标规定碰撞后车门应10秒内解锁,但电子锁断电或机械锁故障仍可能让逃生通道关闭。
更讽刺的是,小米SU7用户手册明确标注了“应急机械拉手”,但有多少车主会提前学习?一名遇难者家属直言:“女儿曾夸智驾安全,我劝她别太信技术,她却说‘有依据’。”这暴露了车企在用户教育上的缺失——技术越先进,责任越重大。
三、责任之争:车企该不该“背锅”?
当前法律将L2级事故责任归于驾驶员,但小米的营销话术是否误导了消费者?
- 宣传与现实的落差:小米发布会强调“智能驾驶平权”,却未明确告知NOA的能力边界。类似“车位到车位”“零接管”等概念,易让用户产生“自动驾驶”幻觉。
- 数据黑箱与维权困境:车企既是数据提供方又是责任判定方,用户取证难如登天。专家指出:“除非证明车辆设计缺陷,否则驾驶员难逃主责。”
四、行业反思:安全不能为流量让路
小米事故绝非个例。2024年9月,某自动驾驶汽车因传感器故障撞栏;2025年2月,车辆夜间未能识别故障车致重伤……新能源车事故频发,根源在于“重营销、轻安全”的行业风气。
三点迫在眉睫的改革:
- 强制安全标准:例如驾驶员监控系统(DMS)不合格,不得开启智驾功能。
- 杜绝误导宣传:禁用“自动驾驶”等模糊术语,明确标注“辅助驾驶需全程监管”。
- 电池安全升级:现有技术下,车企应研发碰撞后自动灭火装置,延长逃生窗口。
结语:科技的乐趣,必须筑于安全之上
雷军曾说“让每个人享受科技的乐趣”,但若乐趣以生命为代价,便是对创新的最大讽刺。小米事故敲响的不仅是车企警钟,更是全行业的“觉醒铃”——安全才是智能驾驶的第一公里,而非最后一站。唯有将安全刻入DNA,车企才能真正赢得用户信任,而非流量反噬下的昙花一现。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