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选车,有个不成文的共识:“预算够就选合资,品质有保障。”
可现在呢?
同样的预算,比亚迪、问界、小鹏不仅续航长、配置高,还能搞定智能驾驶;
转头再看合资车,除了那个车标,真的拿不出多少优势了。
最令人难受的是:就连合资车自己也开始“认怂”了。
譬如曾经的“合资神车”速腾,指导价高达12.79万起。
可如今呢?裸车价直接杀到8.39万,一刀砍下4.4万。

还有帕萨特、轩逸、锋兰达、荣放、迈腾…等车型,也几乎是一降到底、毫无尊严。
甚至就连雷克萨斯、BBA 都没能幸免——为了获得市场,给出了巨额优惠。
看似便宜,其实是一个信号:
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已经逐渐失去了两个核心权力——“定价权”和“定义权”。

先说“定价权”。
提到这个事情,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曾经的合资车,是不需要迎合消费者的。
不管是三缸机、减配、拉皮旧平台…只要挂着大众、本田、丰田的LOGO,标个“高价”,都有人抢着买。
有些人明明预算有限,也要硬着头皮去上“合资的中配”。
哪怕知道配置低、空间小、技术老,也咬牙坚持:
因为“谁让它保值呢?”、“谁让国产不靠谱呢?”
——这就是“定价权”的底气:不靠产品打动你,而是靠身份压你。
但今天,这一套彻底崩了。
不是消费者变挑剔了,而是国产新能源的崛起,把所有“虚高”都照了个底朝天。

你宝马 x5卖70多万,我问界M7直接对标你尺寸、碾压你配置,卖个25万还带高阶智驾;
你卡罗拉(图片|配置|询价)要卖11万?那我秦PLUS 7万起步,配置翻倍,还能上绿牌。
就这种情况下,市场上,已经没有什么“情怀税”能收了。
更扎心的是:连合资车自己也知道,按过去的价格卖不动了。
所以你会看到,厂家主动“跳水”,渠道疯狂“清库存”——价格一层一层往下探,探到消费者都开始怀疑人生。
像速腾一降就是4万多,帕萨特优惠5万左右,甚至BBA都干出了“指导价降10万”的壮举。
要知道,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奔驰宝马是从来不讲价的,更别说说雷克萨斯。
结果,现在直接失去了这种“随意定价”的魔法。

丧失“定价权”也就罢了,“定义权”也在逐步丧失的路上。
过去,是谁告诉我们什么叫“高级车”?谁定义了“好车”的标准?
是合资,是那些站在鄙视链顶端的欧美日品牌。
那时候,他们说“多连杆后悬架更高级”,我们就认;
他们说“涡轮增压才有驾驶乐趣”,我们就追;
甚至他们说“配置少是为了安全”——我们也信了好多年。
可现在,这种“定义权”正在一步步从合资车手中被收回。
新时代的消费者,不再被忽悠一个“技术名词”就买账,他们更关心的是:
开起来顺不顺?安不安全?屏幕大不大?智能化强不强?
所以,很多本该“站在潮头”的合资车,反而成了跟在后面的追随者。

拿合资车来说,之前打死不搞大屏幕的,现在也争相追随。
甚至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都开始寻求合作,采用中国的方案,加持到他们汽车上。
更别说是新能源车这个领域了。
可以说在这个范围内,什么是好车,什么价格应该有什么配置,已经变成了”国产车企说了算“。
别小看这两点,它们不是合资车的“面子问题”。
而是整个汽车市场的“权力中心”,正在换我们登台。
说白了,过去几十年,中国汽车工业一直是在合资品牌制定的“规则”里玩游戏:
他们说什么车好,我们就往那个方向研发;他们说什么技术先进,我们就拼命追赶;
就连消费者的认知,都是他们一步步“教育”出来的。

可现在,这套权力结构正在松动,甚至正在彻底被打碎。
你看现在谁在制定规则?
是比亚迪宣布刀片电池横空出世,结果全球跟风搞磷酸铁锂;
是华为发布了乾崑智驾,让合资品牌惊呼“我们车不再智能了”;
是问界、理想、小鹏,把“智能驾驶”、“语音控制”、“中控大屏”从高端拉到15万级别,强行改写了消费者的底层期待。
而合资品牌呢?
曾经是“技术爸爸”,现在却要用上比亚迪的混动总成、华为的智驾系统,甚至整套供应链都在“中国产化”。
谁在跟着谁?一目了然。
更关键的是——这种权力转移,不只是影响车企,更会深刻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行业走向,甚至整个国家制造业的含金量。
想想看,以前我们觉得中国制造“做代工”、“没核心技术”;
可现在,连德系、日系都要来“找我们借技术”,这还是我们小时候熟悉的那个格局吗?

所以,“定价权”不只是让你买车便宜几万,“定义权”也不仅是个噱头。
它们意味着,中国品牌正在掌握方向盘,而合资品牌,只能坐在副驾上,看着路线慢慢改写。
按照这个情况来,再过数十年,车企领域的无冕之王或许会“换人”。
或者说只剩下一个名字——中国!
不是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