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edee
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4年和今年1-2月中国汽车分省产量数据。
2024年,汽车产量前十位的省或直辖市分别是广东(570.74万)、安徽(262.03万)、重庆(254.01万)、江苏(225万)、山东(183.81万)、上海(180.75万)、陕西(175.35万)、浙江(169.22万)、吉林(150.7万)和湖北(138.91万)。

去年排名第一的广东遥遥领先,将老二安徽远远甩开。
但风水轮流转,今年1-2月安徽突然登顶,达到了44.48万辆,同比增长21.3%,比之前的老大哥广东多出近7万,占全国比重的9.99%。

不仅如此,新能源车已是安徽汽车产业的发展重点,前2个月达到23.43万辆,产量占比达47.2%,相当于1:1了。

此外,去年全国十大汽车城中,安徽一个省就有两座城上榜——分别是坐拥江淮、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和长安等5大整车品牌的合肥,与奇瑞汽车的大本营芜湖。
其实,去年北京车展期间就有人做过统计:中国每4辆出口汽车,就有1辆是安徽造;每10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安徽造。
安徽已成为近5年来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发展的“人均典范”。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安徽的新能源车制造业,是怎么名列前茅的?

放眼6年前,没人会想到安徽会如此熠熠生辉。
当时安徽全省汽车产量只有77.6万辆,基本全靠奇瑞和江淮这两家自主品牌支撑,仅占全国3.6%,被江浙沪包邮区全面压制。
之所以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后来者居上,离不开新一代徽商的鼎力支持。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安徽亿元以上的徽商回归项目达到2552个,累计到位资金4373.3亿元,其中76%投向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尤其是50亿元以上大项目,多为新能源汽车及配套项目,如合肥比亚迪汽车零部件(二期)和芜湖弗迪电池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投资均达125亿元。
而以上这些资本回归的起始,无疑与安庆人李斌密不可分。

2016年4月,成立刚满两年的蔚来找到江淮,希望后者能为自己的ES8代工。双方签下首期5万台的小计划。
李斌选江淮的原因很单纯,一来后者曾是安徽资格最老的国有制造厂,二来它曾是中国最早尝试新能源车的车企,只可惜试水太早生不逢时,三来就是——价格便宜量又足,非常适合代工。
没人会想到,这区区5万台蔚来ES8构成了一对蝴蝶翅膀,扇起一场席卷整个安徽的新产业风暴。
更出乎意料的是,李斌此后不仅将蔚来总部定都合肥,还主动分担了“合肥乃至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小任务,成为一名兼职公务员专门负责为合肥招商引资。
5年内,李专员成为一名主动给自己压KPI的卷王,锲而不舍地为合肥引来了四五十家公司。

当然,安徽也相当懂得如何投桃报李,比如2020年的那次江湖救急。
当时,李斌已沦为2019年度最惨的男人,差点与何小鹏抱头痛哭。甚至还有媒体报道称,在合肥之前蔚来已和18个地方政府谈过,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由合肥政府牵头安徽、合肥和国投三级国资用70亿元救李斌于水火,更将蔚来从ICU里捞了出来。
合肥政府出手后没多久,国内新能源市场突然爆发,蔚来瞬间成为新造车的首席明星企业,回报一度达到初始投资的5.5倍。
此后数年,安徽政府又通过相关国资或企业增资了蔚来好几次,称得上是针对回归徽商的最好广告。
再扯开说一句,大家应该还记得2018年李斌做过的一件“小事儿”,就是公开表示“保时捷的工厂,肯定不如江淮工厂,后者完全按照蔚来的工艺要求去设计产线”。
李斌瞬间成为众矢之的,无数人嘲笑他没有自知之明。

没多久,大家意识到自己的确错怪了李斌,更小看了他背后的神秘力量——就是无处不在的安徽老乡。
说的就是时任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项兴初。
这位安徽老乡说到做到,在合肥为蔚来打造了中国自主品牌的第一条高端全铝车身生产线,以及一家世界级的造车工厂江淮蔚来基地——其焊装自动化率高达97.5%,的确是世界一流。
此外,江淮还全面接入德国VDA质量管理体系,投入两亿进行生产线升级,品学兼优地达成了江淮大众共线生产的目标。
或许这也是为何,大众集团会在2020年5月底强力入股江淮,以50:50的股比结构成为当时外资参与中国车业国企混改的最佳案例,也让大众安徽成为大众集团在华第一家新能源合资车企,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第三家合资公司。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江淮汽车拥有了数家安徽乃至全国最先进的造车工厂。尤其是2024年末落成的尊界超级工厂,曾有人预计:达产后的年产值将超1000亿元。
从这家工厂里走出的尊界S800,已然代替蔚来ES8成为江淮汽车未来两年的重中之重,更是品牌从代工王到智选车的战略跃迁。

既然提到了尊界,少不了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如今的引望副董事长余承东。
这位安徽六安出品的“中年才俊”,曾对着央视记者一边哭唧唧,一边回忆少年时期在老家务农的苦难经历。

估计老余自己也没想到,当年铆足劲削尖脑袋也要离开家乡,兜兜转转几十年又回到了家门前,和不同的老乡双厨狂喜再续佳缘,继续遥遥领先。
他也让越来越多的安徽老乡,尝到了被新世界带到飞起的甜头——除了项兴初和江淮汽车,还有真·安徽自主品牌之光,让芜湖彻底起飞的奇瑞汽车。
不同于江淮汽车用代工慢慢脱离泥沼,2019年底混改顺利完成后,巢湖老汉尹同跃成功带着奇瑞汽车死里逃生芜湖起飞。
作为资历最深的安徽造车人,尹同跃不仅亲眼见证过上汽与大众的联姻,还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被派去海外深造的一汽老人。
同样的,作为中国资历最老的自主品牌,奇瑞凭借着年销百万的硬实力,常年稳坐中国车企第一梯队,还制定了多品牌油电协同,燃油与新能源双线发力的战略。
更不用说出海量了——2001年,奇瑞出口的首批10辆风云轿车,正式开启国内国际双市场布局,成为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乘用车品牌。2022年5月,巴西总统博尔索纳罗会见马斯克时,乘坐的则是瑞虎8(图片|配置|询价)。
这两年,对尹同跃而言最激动人心的小事儿,无疑是2023年11月和华为智选车打成一片,推出了高端新能源智界以及首款车型S7。
他甚至大胆预判了所有的预判:“在新能源上,我们不再客气了。”
一年后,奇瑞新能源的销量超过了58万辆,同比增长232.7%,尤其是12月,达到了10,2621辆,环比增长31.9%,单月新能源销量首次突破10万辆。

当然,安徽这两年最衣锦还乡的造车大佬,还得是芜湖人王传福。
2018年,王传福回芜湖无为老家参观时,就已经开始动“振兴家乡经济”的脑筋了。只不过那时,他还处于为家乡基建做贡献的初期阶段。
3年后,船夫哥找“兼职公务员”李斌对齐了一下家乡颗粒度,后者没有强行安利,而是掏出一组数据,详细介绍安徽的招商环节有多政通人和,办事效率有多品学兼优。

理工男王传福大受震撼。2021年8月比亚迪在合肥投下150亿,10个月后,比亚迪合肥第一台整车顺利下线。
王传福也顺便给芜湖无为老家投了200亿,建了一个新能源动力电池及配件项目。
芜湖政府瞬间明白自己必须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并坚持秉承“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的态度,就差将“相爱一生”打在公屏上。
除了反哺无为,王传福还在蚌埠、滁州、阜阳建了新型动力电池、电池材料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最重要的是合肥的三期整车项目。
尤其是2021年在合肥建设的第一期整车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42天;而从破土动工到整车下线只用短短10个月。

除了造车老乡的鼎力支持,相关产业链更少不了徽商的守望相助。
最闻名遐迩的就是如今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李斌的老乡,同样是安徽安庆人的方洪波。
1992年加入美的集团之前,方洪波曾在东风汽车制造厂,也就是著名的二汽,默默在基层拧了5年的螺丝,对汽车零部件产业不能说是了如指掌,也称得上是如数家珍。
他也亲眼见证了40年前的“东风系”,如何靠技术崛起在世界专用车领域站稳脚跟。此后虽然远离汽车产业,但方洪波一直怀揣一颗造车之心。据说早在十几年前,美的就开始“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成立了相关部门,专门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一些关键增量部件。

2022年,方洪波选择在老家安庆一鸣惊人——用110亿元的总投资,打造了美的威灵汽车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基地。
两年后,美的威灵汽车在北京车展上正式秀了一回肌肉,展示了他们的王牌产量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电驱动、底盘执行三大系统领域的增量部件。
更重要的是,同一年方洪波和李斌这对安庆老乡还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一同为安徽的新能源产业添砖加瓦,彻底“双厨狂喜”了一把。

类似案例还有巨一科技创始人林巨广和国轩高科创始人李缜。某种程度上,这两位称得上是新一代的安徽之光。
前者的巨一科技在2005年,就是安徽省科技厅认证的省级汽车自动化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如今更是安徽省首屈一指的智能装备板块带头人,是比亚迪、奇瑞、长安、蔚来、理想、美国新势力Rivian、越南新势力VINFAST的重要供应商。
国轩高科是直接从合肥走出的动力电池巨头。
创始人李缜是安徽桐城人,1992年下海经商,利用自身优势,牵头创立了合肥市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也就是如今国轩高科的前身。

2006年李缜果断杀入了新能源行业。4年后,由国轩高科作为单一能源方的全国乃至全球首条纯电动公交线18路,在合肥开通。
2012年,国轩高科登顶国内动力锂电池产值排行榜榜首。
当然了,李缜和国轩高科最功不可没的“成就”,是在2020年7月让大众集团豪执11亿欧元,拿下26.47%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这笔投资,仅比同年大众入股江汽控股晚了一个月,却多了近2亿,可见国轩高科的含金量。
此后,国轩高科正式成为大众的认证供应商,为后者在中国市场的纯电动汽车及MEB平台产品供应电池。
两年后,国轩高科在瑞交所成功发行GDR,募资总额约6.85亿美元,一举刷新瑞交所纪录,成为瑞士市场当年最大的IPO项目。

除了鼎力相助的造车老乡们,安徽的新能源产业能平底起飞,还与自身努力脱不开关系。
许多人并不知道,直到2022年安徽才开始真正地把握产业变革趋势,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第一产业顶格推进的——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如此勇的省份。

1年后,安徽设立了省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目前基金规模40.4亿元,旗下还有15只子基金,由此形成不低于180亿元的母子基金架构。
安徽算是活明白了:新能源车是当下最典型的龙头带动型产业。锁定它就能招大引强,带动产业链集聚,更能带动省内联动发展。
如今省内的16座地级市几乎都是造车重镇,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分工合作布局在新能源汽车的各个细分领域。
最著名的就是合肥与芜湖。
作为安徽造车第一城合肥,目前拥有江淮、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和长安等5大整车品牌,合计规划总产能超300万辆。芜湖则凭借奇瑞汽车,2024年整车产量超163万辆。

此外,安庆坐拥江淮、振宜和福田雷萨三大整车基地,淮南则有开沃新能源基地、陕汽工厂和蔚来乐道(蔚来第三工厂),亳州有江淮安驰生产基地和奇瑞商用车工厂,蔚来萤火虫工厂在滁州,汉马科技总部在马鞍山。
其它地级市诸如蚌埠造玻璃、池州有镁基新材料、铜陵搞铜基新材料、六安注重新型储能、淮北是陶铝新材料以及阜阳的装备制造业……这些城市都已经找到最适合的新能源产业定位。
再搭配长丰、蒙城、泗县、广德、怀宁、桐城、岳西等一大批蓬勃发展的零部件县域级特色产业集群——从动力电池到电机电控,从销售维保到回收利用,安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初显。

截止今年3月,已经有94家上市公司落户安徽,其中就包括我们熟悉的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龙头企业。截至2024年底,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企业已超2700户,占全省汽车产业链企业总数的60%。
虽然目前看来,安徽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与包邮区、广东等老牌造车省市还有一些差距,尤其是芯片、智驾等板块还有明显短板。
但有一点可以确信,安徽已经能凭一己之力不用出省独立造车,还能在4小时车程内,搞定所有的配套零部件供应——成本低效率高,政策扶植外加地理优势,让无论是深耕已久的奇瑞江淮,还是后到的蔚来比亚迪,在降本增效方面都被安徽安排得明明白白。
李斌就曾感叹,安徽的供应链和地理位置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便利,让蔚来仅运输这一项,去年单辆车就节约了5000元左右的成本。
安徽已经是中国这两年来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一块版图,它曾经并不起眼,不少人一度将它视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透明省份。
但如今,它凭借新能源车产业站上了5万亿元的台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中,举足轻重的存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