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底盘,电车时代最后的个性边界

    轰鸣的小跑头像轰鸣的小跑头像
    轰鸣的小跑6天前

    电动车发展到现在,其实很多“感知差异”正在被平台化技术抹平。三电性能越来越趋同,座舱智能大家用的芯片方案、UI逻辑也越来越像,连语音系统背后用的大模型,也大概率是几家供应商里挑。能拉开明显体验差的地方,越来越少。
    但有一个领域,目前还没有标准化,甚至反而变得越来越有分歧——底盘。
    为什么这么说?你想,在燃油时代,底盘是车企DNA的一部分。法系、德系、日系、美系,各有自己的理解。但在电车时代,由于重心低、结构变了、布局不一样,过去那套经验不完全适用了,这时候能不能把“新底盘”调得顺,调得稳,反而考验真本事。
    以ID. 与众来说,它没有追求刺激,而是用50:50配重、CDC、混合胎宽这种相对传统但扎实的组合,把整车的驾驶逻辑做成一体的。如果你开惯了油车,它的“沉”“线性”“可预期”,会很熟悉。但如果你期待的是“踩一下就弹出去”的那种快感,它又不是那个方向。
    换句话说,它不是用底盘“秀”,而是用底盘“兜”。
    这跟很多电车追求“灵敏轻盈”的设定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保守。但这种保守的背后,其实反而显得个性更强。因为它没有被时代推动着往“智能”“快”“轻”那个方向卷,而是回到了“你开起来什么感觉”这个问题上来。
    所以我现在越来越觉得,未来电车之间的区别,很多时候就是底盘的区别。不是堆参数,是真调校。不是加一个名词,而是能不能让用户开完说一句:这车不像个“盒子”。
    底盘,也许真成了电车时代最后的个性边界。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