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电车在做驾驶模式切换时,核心其实不在于你选了“运动”就会多快,而在于整车的响应逻辑是不是自洽。ID. 与众在这一点上,是我试下来“很像大众燃油车”那一类的——它的电门、动能回收、减速感,全都处于一个“你很容易熟悉上手”的状态里。
它有五种驾驶模式:经济、舒适、运动、动态牵引和个性化。听上去中规中矩,实际上这几种模式的响应差异不是极端的割裂,而是线性递进。尤其运动模式下,方向、油门、底盘的反馈都更集中一点,但不会突然暴躁。对于我这种开车节奏比较快的人来说,至少它没有给我“多踩就突兀、不踩又不走”的那种疲劳感。
更重要的是,动能回收系统调得还挺克制的。ID. 与众提供了D/B两种模式,分别对应弱回收和强回收。你如果用惯了传统油车,D档的滑行感很接近燃油脱挡状态,轻踩收油之后车子还会往前滑,不会一下点头。如果你是在长下坡、高速变缓这些场景,就可以切B档,用电机反托来实现刹车辅助,这个时候不仅省电,也减轻刹车负担。
但最关键的一点是——它的能量回收不会给人“眩晕感”。这点我很在意。很多电车为了强调回收效率,会把B档调得很激进,一松电门就像踩了半个刹车,时间久了就很容易疲劳。而与众明显是更在意“适应期”的,默认是弱回收,强回收可以自选,这种调法对新手或者第一次开电车的人,其实挺友好。
从这一点上讲,它没有试图“教育用户怎么开电车”,而是提供了“让用户自由选择自己习惯方式”的可能性。这和它整车在动态设定上的性格是一致的——不强调“电动差异感”,而是在电动化的基础上把使用体验做得更自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