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楼主
    燕沛的团宠头像燕沛的团宠头像

    燕沛的团宠

    大众ID.3车主·车龄2年

    • 圈友鲜试官LV5圈友鲜试官LV5
    • 车评创作力LV1车评创作力LV1
    • 精英创作者LV4精英创作者LV4
    • 登录大师LV5登录大师LV5
    • 懂车评论员LV2懂车评论员LV2
    • 持之以恒LV5持之以恒LV5

    深度试驾比亚迪秦L,它是A级车,同意吗?

    2024-07-08发布于:秦L DM车友圈

    此条内容被收录为精华内容

    #圈友鲜试驾

    【创作背景】

    秦L DM-i号称是“引领中级轿车新趋势”,有种让人理解成秦L DM-i就是辆B级车的错觉,就连门店销售在介绍这辆车的时候都称之为B级车,对于秦L DM-i的级别定位说实话还是有点争议的。我的个人看法是它还是一辆A级车!

    不过它宣称续航里程达到2000公里还是让我挺惊讶的,觉得比亚迪这几年一直在进步,每上新一款车,都在不断的完善产品。

    这款秦L DM-i上市惊爆价9.98万起,这是让整个汽车行业为之一颤的价格,对于合资车的冲击还是很大的,尤其是朗逸、速腾和轩逸。

    那秦L DM-i这款车到底如何,通过本次全方位的深度试驾体验分享我对秦L DM-i的感受。


    【基本情况】

    本次试驾车型为秦L DM-i 120KM超越型。

    本次试驾路线为城市道路,试驾体验了时速80过城市桥梁、时速70连续过城市硬井盖道路、急刹、百公里加速、L2辅助驾驶等整车体验。

    试驾城市为上海,天气晴,气温为38度,到店试乘试驾体验时间约2小时。


    《静态感受》

    【外观】

    外观还是保留了比亚迪秦PLUS的样子,尤其是尾部造型几乎是一样的,只是秦L 取消了一长串字母,改成了“BYD”的LOGO,这应该是一个趋势,之后的车型应该都是这样的设计了,越来越国际化。同时尾灯的设计也很别出心裁,很有中国元素的“中国结”设计,对比秦PLUS,贯穿式尾灯更宽,尾灯设计更有层次感。

    前脸依然保留“龙”的设计元素,只是相比秦PLUS显得更时尚,前大灯更扁平、更小巧,有种“犀利”的感觉。

    外观侧面轮廓经线也更挺拔,也更时尚。秦L 一眼看上去还是有点小,虽然宽度比帕萨特更宽,但是给我的感觉却没有B级车的味道,更像是A级车,可能看秦PLUS看习惯了。但是秦L 的上市让我感觉像之前朗逸升级成朗逸PLUS,只是一种升级换代,说不定过两年秦PLUS就停产了。看着车身尺寸,秦L比朗逸、速腾、明锐PRO稍微大一点,但轴距又够不到迈腾,所以只能算A级车,相比于目前畅销的朗逸、速腾,秦L的优势更明显,拥有更大的车身尺寸和更长的轴距,让秦L的空间感比较好。

    轮胎方面,秦L用的是玲珑轮胎,只有顶配才配有225/50 R18,最低配为225/60 R16,我试驾次顶配车型为225/55 R17轮胎,算是国产品牌的佼佼者,主打性价比高,但是它的湿地环境下的抓地力略有不足。


    【内饰】

    秦L的内饰让我挺意外的,即使是最低配,内饰、座椅等材质都是与顶配一致,无非就是功能或屏幕大小略有差异,这个还是比较良心的。比如说大众,不同配置的车型内饰的硬塑料程度就不一样,或者座椅材质也不同,要分出三六九等。这也是国产车与合资车的差异。

    秦L的内饰总体来说,塑料感还是比较少,四门门板的软包都有,内饰的整体风格更偏商务,其中门板还做了木饰纹的装饰,还是比较好看的。

    秦L的内饰真的看不出是一辆9.98万起的车,这内饰与合资车比,不管是质量、风格,还是质量都无合资车无异,不再是我理解的低端车了。

    就是中控一条黑色的钢琴烤漆装饰板略有缺点。一眼看上去我还以为是个屏幕,原来是装饰板,好看是好看,缺点也很明显,在太阳光下容易反光,影响驾驶视野。

    还有就是车机屏幕有点小了,次顶配才10.1、12.8寸屏幕,这有点不符合比亚迪风格,以前都是越大越好,现在也学合资车了,扣扣搜搜,只有顶配才配有15.6寸屏幕。而且氛围灯也只有顶配才有,把好看、有个性的配置都集中在顶配上了,这有点不得不买顶配的感觉。不过作为网约车就没有这个顾虑,998专为网约车打造!

    中控还是保留了油车的电子把手换挡,不过这个用的是与宋L一样的、全新的水晶换挡,看着还是挺高级的,这是把新技术用在了秦L身上,也预示着比亚迪对秦L的重视。


    【车机】

    秦L车机为DiLink 系统,屏幕标配为LCD,同时支持90度旋转,搭配智能语音和高德地图等实用软件,给我的体验感受就是流畅和顺滑,尤其是智能语音,反应速度快、识别迅速,可以实现车窗语音控制等多种操作,我体验下来没有出现过问题。而且车机内本身自带的软件也是使用率和下载率比较高的,几乎不用在自己另外下载了。我对旋转车机屏幕比较好感,在车内也可以实现短视频观看,跟个大号手机一样,闲暇时或者等人时是很不错的体验。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我的大众ID.3不能把车机做的智能和流畅,10万块的比亚迪都能做到,合资大厂却搞得很呆滞,这又不是什么很难的技术问题,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就在前两天,看到大众ID.车友圈在传“ID车型系统架构非常复杂有2个操作系统 Linux和 Android,Linux为主操作系统有绝大部分算力以及和车辆硬件互联的能力。”由此可见,系统多也没有实现车机的智能化和流畅性,软件开发能力的短板还是很明显的。

    秦L的车机360全景影像显示时,我最喜欢它的透明影像,可以将车隐形,更加清晰、透明的显示车轮位置和底盘下面的视野,整个行车视野会更加清晰。而且在行车过程中也可以开启透明360全景影像,对于狭窄路面或者拥挤路面都有个很全面的视野显示,可以实现全方位无死角。


    【乘坐空间】

    秦L最大的感受就是座椅很宽、很长,坐垫的伸出长度我挺满意,即使坐在后排腿部支撑很好,同时顶配前排座椅还有腿托,乘坐还是挺不错的。就是后排中间座椅有点太直挺,同时后部的安全带按钮凸起的太明显了。前排座椅的支撑和包裹性还不错,座椅腰部和坐垫的侧面都做了支撑设计。

    由于底盘需要铺设电池,秦L的整体底盘高度较高,这就导致整个车厢内的纵向空间减少了,看前排座椅高度与底盘的间隙就能明显看出间隙小,连脚尖都伸不进去,也就导致腿部伸长量减少,坐在后排还是感觉腿有点伸不直。像油车朗逸、速腾等前排座椅与底盘的间隙完全可以把脚伸进去,腿部空间会更大。这也是混动和纯电车的缺点,但是大众的ID.纯电动通过增加车身高度来增加车内纵向空间,保证驾乘的舒适性,这就非常值得国产车和新势力车企学习,有时没必要追求那一点风阻系数,还是想想如何提升驾乘空间吧;也别总想着油改电,“偷懒”会牺牲掉很大一部分驾乘空间,也缺乏了创新精神。

    秦L的前排副驾驶位脚步位置抬的有点高,脚托有点太直挺。但总体秦L车厢内的空间还是比较宽敞的,毕竟车身宽度在那放着。

    秦L车厢内最大的亮点应该就是后排底盘纯平设计了,一点凸起都没有,腿部摆放特别舒适,后排中间乘坐也没有压力了。


    【储物空间】

    秦L的主要储物空间还是集中在后备箱,后备箱的空间很深,但是轮罩处占据了一部分空间,导致整个后备箱并不是一个长方形,空间利用率稍微低了点。而且在轮罩处不规则的区域也没设计网兜或者隔板,而且在左侧处还有一个台阶,存储大件物品还是有点不太方便。存放小物品,比如说饮料、玻璃水等,容易到处乱跑,产生异响。

    其实秦L外观上已经有一点溜背造型,如果设计成掀背式的后备箱就更完美了。

    有一点不得不吐槽一下,后备箱竟然不是电动尾门,按压开关按钮会弹出一定的高度,就需要手动开启。开始体验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后备箱故障了,没想到是手动的,只是开始弹开的距离比较大,即使是顶配也没有配电动尾门。


    《动态感受》

    【动力】

    秦L全系标配1.5L 101马力的发动机,电动机功率有两种,80KM配置的是163马力电动机,120KM为218马力电动机。其实对于秦L而言,电动机的马力就够用了,1.5L的发动机属实有点不够诚意,现在混动车哪有自吸发动机的,就连油车都很少用,目前我了解的也就大众最低端车型朗逸新锐、捷达等6-8万的车型上在用。

    秦L默认是使用纯电模式,即使是使用混动模式,也是纯电优先。车速在80km/h以下是使用电动机驱动,车速在80km/h以上时1.5L发动机才介入,以保证动力的稳定输出。

    在驾驶过程中,提速还是非常快的。我在车道右转即将完成时,一脚油门直接踩死,能明显听到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声音,此时看一眼仪表台车速已经来到了100km/h,提速的整个过程还是比较流畅的,没有很明显的推背感,整体比较线性,对于我而言没什么感觉。发动机介入时,没有顿挫感,就是在车速达到90-100km/h时,车速有个延缓提速,因为此时发动机介入了,但是自吸发动机的提速又比较肉,动力有点跟不上,能明显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延缓加速就卡在这里,如果换成1.5T的发动机,百公里加速至少能提前1-2秒。

    油门踏板相对有点软,踩油门需要踩深点。但是刹车踏板很灵敏,我轻轻踩刹车减速都能有明显的点头感,开始踩的有点深,明显就减速了。

    动能回收效果不是很明显,在驾驶过程中松油门后没有很明显的拖拽感,相对比较线性和柔和。跟大众、特斯拉B档相比动能回收力度还是低了很多。


    【方向盘】

    整辆车的实体按键或许都集中在方向盘上了,左侧为智能辅助驾驶的按键,右侧为媒体按键。

    可能是我开大众喜欢了吧,秦L的方向盘整个给我的感觉还是有点轻薄,而且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塑料感比较重,缺乏了质感和厚重感。

    在驾驶过程中,就觉得方向盘很轻,转向毫不费力。在驾驶过程中我特意体验了方向盘是否偏移,因为之前试驾海豚直线行驶时,方向盘一直往右偏移,不过这次秦L很稳,没有偏移情况出现。

    在转向过程中,就觉得秦L的转向幅度有点大,转弯半径大,总让我觉得缺少了点沉稳感。在高速100km/h时速行驶时,车身稍微有点波动,过桥梁时感受最为明显。


    【底盘悬挂】

    底盘悬挂总体来说还是有点偏软,即使低速过减速带或者硬井盖时都能明显感受到车身晃动有点大。尤其是80时速过桥梁时,上桥梁时感觉还不是很明显,但是下桥梁时明显感觉到车身下沉太低,悬挂和弹簧弹性压缩估计是快要到底了,在落地完成回弹时又能感受到车身晃动大,有点失重感。

    仔细在车外看起步和刹停能明显看到底盘悬挂前后晃动两次才会停止,正常应该是一次回弹到位,但明显秦L做不到。

    在低速行驶,这种软底盘悬挂还是比较舒适的,感觉对减速带和小凹坑感觉不是很明显,跳动感小。但是在高速公路行驶,就能感受到车身在一点一点晃动,缺少点沉稳和稳重。

    以上感受是我站在大众车主的角度去感受秦L这款车!但是如果站在秦PLUS角度来感受,秦L的改进和升级的空间还是蛮大的。

    由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挂升级为四连杆独立悬挂!这一个改变直接提升了驾乘舒适度,也让驾驶过程的稳定性得到提升。秦PLUS悬挂相对偏硬,还有点异响。在城市道路80km/h的时速过桥梁时,悬挂有种到底的感觉,而且车身还有点晃动,相对显得轻薄!


    【隔音/音质】

    秦L虽然用的是普通玻璃,但是车内的隔音效果还是不错的,有点让我意外,很好奇它是怎么做到的?是轮胎、玻璃厚度、车内用料及密封性?相比我的大众ID.3,秦L隔音和减噪效果还是很有优势的。再来说胎噪,前段时间试驾了途观L pro ,虽然车内隔音效果可能会好点,也有可能差不多,感觉秦L不输它;但是胎噪秦L做的更好,车速40能明显感受到途观L pro 胎噪声音变大,但秦L几乎没有变化;用料上我觉得途观L pro 会更好点,唯一影响因素就是轮胎了,看来秦L的玲珑轮胎在胎噪处理方面更显优势。

    就是秦L的关门声音听着很不舒服,有种廉价感,声音比较“脆”,没有低沉厚重感。

    音响方面,秦L的扬声器品牌没有介绍,但网上也有人说比亚迪秦L的扬声器品牌可能是丹拿,也可能配备了JBL品牌的扬声器。但这都无从考证,暂且不管音响品牌如何,秦L的音质是真的不错,高低音清晰,音质浑厚,立体声效果都不错,即使坐在后排,音质和音量感受都无前排无异,挺让我意外的。这比哈曼卡顿也差不多哪去,相反我觉得秦L的音质在浑厚和立体声上会更好点。


    【智能辅助驾驶】

    在这次试驾体验上,也简短的体验了秦L的智能辅助驾驶DiPilot,只需按压方向盘的辅助驾驶按钮即可,默认是20km/h,可以通过方向盘滚轮调节辅助驾驶时速。启动后可以自动跟车、自动启停、方向盘自动修正

    使用上唯一的缺点就是每次断开重新开始时并不能继续保持原先的设定速度,还是从20km/h时速开始,需要重新调整速度,缺少“RES”键,调整太麻烦。

    在驾驶过程我就感觉秦L的反应速度挺快的,比如前方车辆由停止开始起步时,秦L可以立即识别并作出反应,不会与前车拉开很大的距离,在起步过程中也不会有很明显的推背感,相对比较线性;在跟车停止时,也比较柔和,没有出现急减速的点头感。

    整个智能驾驶辅助体验过程中,还是比较稳定的,对于障碍物的识别及后车跟车太近都会做出提示,就是这些信息全部在仪表台上的中间位置显示,显示屏幕的区域有点小,看着连屏幕的1/3都没占到,后期升级改进还是让辅助行车数据的显示区域大点,最好占到屏幕的1/3或者1/2,看起来更舒适和方便。


    【能耗分享】

    本次试驾里程大概仅有20公里,但是试驾时间有仅一个小时。

    最近50公里平均能耗为,纯电电耗为16.4kW h/100km,油耗为2.6 L/100km。但是车机显示综合能耗为7.2 L/100km,也不知道他是怎么算出来的。

    此时显示电量还剩70%,油箱续航还有913公里,这续航不得了。


    【价格分享】

    虽然秦L上市已经一个多月了,但是目前门店了解到车价丝毫不降,按照官方指导价售卖,而且目前等待时间为1-2个月。购车权益也没什么,只送充电桩和安装(有效期2年,全国可安装)。

    从门店呆的这段时间,试驾试乘和咨询秦L的人络绎不绝,都是被价格和配置所吸引。


    《总结》

    我觉得秦L这款车还是不错的,底盘悬挂提升明显,但是相比德系车还是有明显不足,但比秦PLUS大一圈。配置方面我倒是觉得没什么变化,反而出的款式有点多,配置相对低了点,而且分的太细,让人不得不选择13.98万的顶配车型,但是这个价格买秦L又有点不甘心!

    目前差不多13万的价格能买大众速腾顶配,朗逸顶配13万都要不了,甚至13.98万还可以冲一下大众帕萨特低配,秦L的溢价还是有点高。如果买配置低点的998秦L,又有点网约车的味道。

    目前来看,我不会选择秦L,我还是觉得德系车更硬朗、沉稳和厚重,说不定再等等秦PLUS停产,秦L开到799!

    作者提到的车系:


    回复楼主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