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行业观察:增程式真的是新能源车未来大势所趋么?

    榛名说车头像榛名说车头像
    榛名说车2023-11-14

    其实新能源车路线之争也不是头一次了,之前长城汽车李瑞峰和理想汽车的李想就因为这个事情爆发口水战。这次李想一条微博,又让这个话题浮出水面,我觉得李总很懂营销和传播。各路车企高管由于身份的原因肯定是坚持自家车企的思路,我作为汽车博主,就只好冷静分析一波了。

    增程式并不新鲜

    增程式路线其实根本谈不上新字,它的使用早在矿山卡车身上很广泛。

    可以说矿山卡车的新能源发展史得有几十年了,而第一辆增程式汽车已经有百年历史。

    第一辆增程式汽车是1900年费尔南德·保时捷研发的Semper Vivus,1901年它登陆巴黎车展。为了控制车重,保时捷先生采用了44个单元的蓄电池组。他还在汽车中部安装了两台水冷3.5 hp(2.6 kW)DeDion Bouton汽油发动机,用来为发电机提供驱动力,每台发电机可产生约2.5 hp(1.84 kW)的动力。两台发动机可各自独立运行,每台发电机能够在90 V电压下产生20 A电流。电力首先流向轮毂电机,多余的电力则流向蓄电池,保时捷认为可以在无发动机启动的情况下,使用纯电模式进行安静行驶。

    虽然保时捷理念很先进,但是受制于当时轮胎工艺的限制和电池重量过大的原因,它并没有投入量产。

    同年,保时捷推出了改进版的Lohner-Porsche “Mixte”,这个词汇来源于法语voitures mixtes。前期使用戴姆勒公司的25马力四缸发动机作为增程器,后期因供应问题换成了法国Panhard &Levassor的汽油发动机。因为这家公司拿到了该车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地的特许经营权,当然潘哈德本人也是一代传奇,首创汽车专用底盘和转向盘,并且首发在车上搭载厂家logo。

    改进型的车辆虽然售价高达1.4万克朗,但是仍旧取得了奥地利大公的欢心,保时捷收到一份感谢信上面说:“大人对一切感到满意。”不过由于研发费用的高昂和燃油车技术不断进步,保时捷最终放弃它的继续生产研发。2007年,保时捷博物馆历时三年采用原始工艺,多方查证资料终于复刻了它。

    增程的乘用车应用实践

    率先实现增程式乘用车量产化的并不是中国车企,其中引入国内上市的则是宝马老款i3。其实这个时候宝马也是时也命也,这车我开过,质感是吊锤一堆混补贴的自主车。但是,由于宝马油箱做得很小,电池水平有限,所以成为在市区行驶的短腿车。

    其实把增程式带回大众视野的还得要提理想ONE,不过我还得吐槽一句,这玩意和目前的理想L7相比毫无疑问是个半吊子。理想得益于迅速发展的电池技术和电机技术,将新能源车带到了平顺丝滑的维度,赋予了它更好的用车体验。

    新能源真的会转向增程式么?

    吉利杨学良已经率先出声反对,而我一直对增程式的亏电油耗抱有怀疑。

    增程式的节能基本依赖于电池电量,在亏电状态下,内燃机的输出效率反而不如传统燃油车,更不如插电混动车型。至于大电池可以让用户在短途当纯电开,这PHEV车型就完全可以实现啊,我之前测评多款新能源车的时候就提到过。纯电NEDC续航在100公里以上的车型,在中小城市通勤完全可以当纯电车型驾驶,即便是一天充一次也很省钱。

    增程式绕不过的是PHEV,更绕不开多挡混动PHEV,更绕不开轿车车型。

    受限于增程器和电池体积,目前市面上的增程式车辆主要是SUV,可也不是很多人都喜欢SUV。怎么保证轿车的动力舱能装下这些设备,是摆在车企面前的问题。即便是现在,从懂车帝的测评来看,新能源车在悬挂和轮胎方面的压力仍旧存在。

    榛名总结:

    各位车企老总与其说是争,不如说是达到了各自想要的传播效果。而我只想说,各位有那功夫不如别盯着我们汽车博主,而是去好好打磨下自家产品。现在的新能源车说点小问题,车企就受不了,动不动就要求撤稿,我两篇测评都被他们以商誉为由给下了。公关找我们还挺有理,XX的车你咋不说呢?可我测评的是你家的产品啊。

    还是那句话,消费者只认价格和用车成本,做好了他们会用脚投票。说一千道一万,也不如产品能打动人。

    比一下质量,比一下技术,这才是车企应该做的。

    次阅读
    4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4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