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发现一个怪象:为什么“中高端车”大家都爱增程,低端却爱插混?

    随着新能源车的爆火:

    插混和增程作为“可油可电”的选手,近几年,也登上了热销车型的舞台。

    不过你有没有注意到——

    在这股热销浪潮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悄然出现了:

    中高端车型,大家几乎一边倒地选择增程;而在十万级的主流市场,消费者却纷纷偏爱插混。

    为什么会这样?这看似“反常”的消费逻辑,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呢?

    聊到这个问题,很核心的一个原因,可能大家并不清楚:

    那就是——增程想做便宜,车企也是有心无力。

    这听上去似乎有些匪夷所思,因为增程系统很简单,比插混简单多了。

    就这种情况,凭什么不能做个10万级,甚至10万以内的车呢?

    理论上看,当然没问题,但现实很骨感——成本根本控不住。

    因为一台增程车,核心部件有三大块:电池、电机、发动机(也叫增程器)。

    这三样都不是便宜货——尤其是电池,简直贵得离谱。

    以目前主流的磷酸铁锂电池为例,每度电成本大概在600多块钱。

    那如果一辆增程车有40度电——很保守的标准了,光电池就得花掉2.4万块。

    再加上电机、电控、白车身、内饰、智驾、车机……以及后期的营销、渠道、人工、税收……

    你说,这车怎么可能“便宜”得下来?

    真要硬上,那也只能勉强塞个“10来度”的小电池,堪堪撑个样子。

    但问题来了:

    10度电的增程车,有意义吗?

    说白了,这玩意儿电跑不了几公里,一旦“亏电”,就变身油老虎——

    动力差、油耗高、体验一塌糊涂。

    尤其上高速、爬个坡,你就能明显感觉到“怎么开起来这么吃力”。

    换句话说,你既没享受到纯电的平顺安静,也没省下油钱。

    那这样的车,消费者为什么要买,车企为什么要做呢?

    而插混就不同了。

    即使电池小,纯电续航短,它也依然能当“省油车”用。

    因为就算处于亏电状态,插混的油耗依旧很低,动力也不差。

    考虑到这个情况,自然就没有低端增程车了。

    听着似乎是这个理,但问题是:

    插混车都不怕亏电,也没有增程的这些缺点,为什么中高端市场,却卖得一般呢?

    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一句话概括就是——插混和增程,根本不是一类思维下的产物。

    说白了,插混的底子,是油车,或者说,是个“半电半油”的折中方案。

    它的电驱,更像是一个辅助系统:

    再大电池、再强电机,它始终逃不开“发动机参与驱动、变速箱介入换挡”的本质。

    一旦亏电,整套体验就像从iPhone退回到了功能机,瞬间掉档。

    但增程不一样。

    它的核心,是纯电驱动——发动机不管开不开心,从头到尾只是个“充电宝”,不直接参与驱动。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高端增程车上,配置都很“奢”:

    你想要的冷暖冰箱、舒适座椅、大电视、外放电…通通存在,且让人很舒服。

    但插混车上,就很难看到这些东西了(。

    因为插混真有可能“没电”,真有可能电压不稳、功率不够,根本扛不住这些“耗电大户”。

    虽然想在插混上堆这些配置,也不是不行,但代价高、体验还不稳,划不来。

    这样一来,自然的选择就分化出来了:

    厂家更愿意用增程技术做中高端车,中产也更愿意花钱买增程,因为体验更纯粹…

    这两个因素一叠加,插混车在高端市场,自然就干不赢增程了。

    总的来看,插混和增程之争,表面是技术路线的分野。

    实际上却是用户心态、价格接受度、用车预期的全面分化。

    插混守住了“好开、省油、可油可电”的底线,所以它自然成了低价位消费者的现实之选;

    而增程,则在“体验感、电驱稳定性、配置拓展性”上更进一步,所以它才撑得起中高端市场的体面。

    看似一个选技术,一个选价格,其实归根到底,大家选的都是“自己能驾驭的生活方式”,不是吗?

    .万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