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下汽车行业中,极越汽车的故事如同一出荒诞剧,从出生到死亡,令人瞠目结舌。曾经,它以创新者的姿态高调闯入市场,百度与吉利强强联合下意气风发,声称要打造“汽车机器人”,引领智能汽车新潮流。如今却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极越汽车法务部那句“公司目前经营一切如常”的笑话,更像是对现实的讽刺和嘲笑,充斥着谎言与傲慢。
我们抛开成见,一起聊一聊它的经验教训。

极越: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品牌
与很多新势力不同,极越背景相当出色,可谓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品牌。2021年,百度宣布与吉利合作,共同组建智能汽车公司,集度汽车(后更名为极越)应运而生。百度控股、吉利参股,这样的合作模式被视为百度进军汽车整车制造的重要一步。随着时间的推移,集度更名为极越,控股股东也由百度变为吉利,成为由吉利主导新品牌,这个变更并不是合作出现摩擦,而是生产资质问题下通过股权变更解决,实际极越一直由百度主导。
吉利与百度的合作,原本被寄予厚望。吉利提供生产制造能力和质量管理能力(和极氪共线),提供一流的三电技术和供应体系,百度则负责在人机交互、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AI技术,打造“汽车机器人”概念。然而,现实总是比梦想骨感,极越在成立后,虽然推出了极越01等车型,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并未能脱颖而出。销量惨淡,资金链紧张,一系列的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从“一切正常”到风雨飘摇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就在今年12月初,极越汽车还试图通过辟谣来平息外界的质疑。然而,正如许多造车新势力所经历的那样,越辟谣,后面的脸就被打得越响亮。裁员、高管离职、解散、拖欠供应商款项等传闻不断,极越汽车的内部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12月11日,极越CEO夏一平发布内部信。信中称,极越汽车进入创业2.0阶段,将做好四个方面事情,包括坚持核心技术的长期投入以保持领先优势;加强销售和服务能力建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合并职能重复的部门与岗位,变革低效的内部工作流程,以及削减短期内无法提升财务表现的项目。夏一平在全体员工大会上承认,公司目前正遇到困难,需要立即调整。他表示,公司确定了各个业务线下阶段的目标、执行计划和需要的资源,已经得到股东们充分的了解和全力支持,将全力以赴,聚焦目标,提升经营管理效率,以适应公司在极越创业2.0阶段的全新要求。

这封信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说辞,在11日的内部沟通中,极越明确了员工薪资发放只到11月,但从11月开始社保无力缴纳,12月的薪资也没有着落;员工可以选择在12月16日办理完离职手续离职,极越无法承诺裁员赔偿能够发放到位。如果员工不选择离职,留下来共度难关,极越也无法向他们发放薪资。实际上,在两个月前就被裁掉的极越员工,至今还没有得到赔偿。目前,包含外包岗位、正式员工在内,极越的职工总数大约为5000人,裁员赔偿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极越还拖欠不少供应商的款项,比如极越的公关服务合作方,也没有收到今年9月极越07上市的合作款。为极越的CEO直播和短视频提供服务的代理公司也像极越发送了催款函,两家公司累计被拖欠的款项超过100万。这些只是冰山一角,实际整个供应商拖欠资金估计有很多亿。


在全国各地,超过100家极越门店因为无法继续缴纳租金和物业费而在最近两天被勒令停业,在开业的极越门店中占比接近80%。从11日下午开始,极越也要求门店不再提供客户试驾,并将所有试驾车辆锁车保存,各门店也不再接订单。

而压倒极越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股东的放弃,极越两大股东没有继续在资金层面上进行支持的意愿。一位知情人士说,极越在2024年10月的资产盘点中发现资金缺口高达70亿。在造车领域,这个应付账款规模并不算大,但对于一家在经营层面未实现正向循环,只能依靠资本输血的造车新势力来说,这个资金缺口太大。极越要面对的是叠加的债务以及供应链止损,如果得不到两大股东的支持,将没有机会。而吉利自己也在做极氪和领克的整合,避免资源浪费,百度本准备投资30亿,但看到如此烂账,只能忍痛割肉。

销量经营状况:极越的无奈与挣扎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为何小米汽车能一炮走红,极越就兵败如山倒?其核心还是在于营销和产品力。
在营销层面,如果不是它的崩塌,相信很多人依然不知道极越汽车是什么,更不会知道它是百度和吉利联合的产品。老实说,无论是百度还是吉利,并没有为极越品牌有过多的站台,百度没有利用自身搜索引擎优势为极越带来铺天盖地流量,吉利也忙于照顾自己的极氪和领克,对极越一直可否,它们对极越的态度反而像供应商,提供技术和方案,并不参与营销规划中。而只依靠极越自身的营销能力,显然在曝光度无法战胜蔚小理,舆论场无法战胜华为比亚迪,线下无法战胜众多4S店体系的传统车企。

而产品层面,则一言难尽。我曾经深度试驾过极越01,也一直关注极越07,老实说,价格并不贵,核心零部件供应链和极氪类似,产品制造工艺和极氪没有区别,智能化,人机交互,自动驾驶又是百度的核心产品,是有卖好的基础的。但是,产品定价策略和产品卖点策略做的问题。既然是“汽车机器人”,最聪明的汽车之一,自动驾驶并没有和华为小鹏等拉开差距,反而缺失激光雷达,在舆论上不占优势,智驾包选装费用高达4.99万,PPA智驾城区领航的城市数量仅开拓到100城,远远未达到华为小鹏的水平。而极越01支持车外语音交互,在车外也可以通过语音控制车门、车窗等功能只是锦上添花的配置,并不是购车决定项。反而是半幅方向盘,按键换挡,按键转向这类奇葩功能不被主流消费者接受。产品路线偏向小众市场。而极越在基础驾驶领域,操控领域,舒适性等方面反而是可圈可点,有卖点的。在奇葩的产品理念和营销模式下,极越的销量依然在稳定上升,11月销量也达到2485辆,如果产品不作妖,月销5000辆并不困难。

车主怎么办?后续买车怎么选品牌?
对于极越汽车的车主来说,如今的困境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不仅要面对车辆可能无法按时交付的问题,还要担心品牌的未来和售后服务的保障。对于这部分车主来说,保持冷静和理性至关重要。我建议及时止损,只要没有提车,定金就不要了。
对于那些打算购车的消费者来说,极越的案例是一个经验教训,选择品牌时也需要更加谨慎。如果如这位网友一样,去年买高合,今年买极越,那妥妥的血亏。我建议消费者千万不要贪图便宜,选择看似性价比高的品牌,要关注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要深入了解品牌的经营状况、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在选择品牌时,消费者可以参考一些权威的汽车评测和消费者评价,了解不同品牌之间的差异和优劣。同时,也可以关注一些汽车行业的新闻和动态,了解市场的最新趋势和变化。这些都有助于消费者做出更加明智的购车决策。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购车后遇到类似极越汽车这样的问题。如果嫌麻烦,建议选择传统车企和盈利良好的新势力,毕竟一旦车企没了,你的车在二手市场也变得一文不值。

结语
极越汽车从“一切正常”的笑话到如今风雨飘摇的困境,无疑是一个令人唏嘘的悲喜剧。在当下存量竞争中,无论是买车人,还是汽车员工,更要擦亮眼睛,慎重思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