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结束了,价格也出了。
简单来说一共三个版本,分别叫做天神之眼 A/B/C, 定位依次降低。

你要说比亚迪遥遥领先,肯定不现实,但比亚迪比的其实不是新势力,而是老旧燃油车,虽然标配的高阶智驾其实差距还挺大,但 2025 年开始,连高速领航都没有确实不好卖了。
分析一下版本区别:
天神之眼 B 以上的才有城区领航功能,C 只有高速快速路领航和城区记忆路线。

天神之眼B(DiPilot 300)是5个毫米波,1个后视摄像头,4个环视,4个侧视,而激光雷达分单激光和双激光两种。前视摄像头也分双目和三目两种。
比如腾势Z9GT,就是前视三目+双激光,是 B 里最好的。
B 和 A 的区别主要在于 A 会有更多冗余硬件,比如 3 激光,5 毫米波,11 摄像头(双目前视+4环视+4侧视+1后视),配双 OrinX.
天神之眼 C 则是中低算力的方案,5 毫米波,3目前视觉,芯片一种用地平线 J6 一种用Orin , 目前只会支持高速和快速路的领航,这个功能其实和用大疆卓驭 32T 方案的宝骏云海没什么区别,宝骏也是高速快速路领航+城区记忆领航。
不过大疆的 32T 可是在一定程度下能实现两段式端到端城区领航的,虽然效果肯定和高算力有差距,但肯定是能用的水平了,不知道比亚迪「自研」的方案是不是在未来有机会升级城区领航。

如果类比的话,比亚迪得天神之眼 C 应该是接近于新势力的 Pro 版功能,天神之眼 B 是介于新势力 Pro 和 Mac 之间,天神之眼 A 就是新势力的 Max 版本功能,当然功能一样,实际体验可能略有差异。
价格部分:
比较有意思的是卡在 15-25 万的一部分比亚迪品牌产品标配天神之眼 C, 但是可选天神之眼 B:

比如说比亚迪汉:

激光雷达版 22.58 万,这个价格比小鹏 P7+ 要贵几万块,跟一直不以性价比为卖点的华为 ADS 产品比如说智界 S7 来比也没有便宜很多,所以成本,依然是智驾里很重要的东西。
为什么今年开始「智驾普及」了?
因为成本,成了头部智驾感知差距最明显的地方。
详细解释一下,智驾这几年的竞争关键节点有几个:
高速领航 → 城市领航 → 全国都能开 → 复杂博弈,至于「车位到车位」为什么不算关键节点,因为目前为止它对应的不是技术壁垒而是产品和运营的壁垒。
高速领航的壁垒在于主动变道,在此之前的 LCC 无论再怎么花哨,都只能规规矩矩在车道内开,没办法认识道路分叉,也不能处理变道时和其他车辆的交互。
城市领航的壁垒在于更多种类的目标识别和博弈,高速上的变道超车和上下匝道面对的都是机动车,路线也都是友好的曲率,但是城区要面对的博弈对象和路口就麻烦得多了。
全国都能开的壁垒在于真的抛弃高精地图,基于高精地图做城市领航还是有轨电车,在成本上不合理鲜度也无法保证,它意味着车的认路能力并不强,没办法靠自己通过复杂路口或者合理判断窄路通行性,也没办法识别来自各个方向各种意图的交通参与者。
数据驱动的决策的壁垒在于各种场景的博弈,基于规则去博弈,只能解决一些主要的场景,比如说窄路有个规则可以绕,但是路口违停一辆车就绕不了,只有「数据驱动的决策」比如端到端或者混合架构,才能解决各种场景,但需要注意端到端博弈≠激进绕行起步,激进不激进只是选择而非能力,规则也能激进,而且激进一定会牺牲安全。
而我们现在会发现,前 3 个关键节点都是「有没有」,所以消费者很好判断。但是到了现在的「数据驱动的决策」,也就是端到端的时候,其实就是「好不好」了。
下一个「有没有」关键节点只能是 L3 了,但这需要能力有很大的进步,也需要法规的改变。
所以在此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头部的智驾表现差距都会从「有没有」变成「谁更好」,而这种产品层面的体验拉不开太大差距(至少是从消费者感知上来说拉不开)那么消费者最在意的就是自己要为这个功能付出多少成本。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