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固态电池量产困局:续航1000公里电动车,为何普通人还是买不起?

    引擎真探头像引擎真探头像
    引擎真探02-24

    家住北京的老张,2023 年因续航焦虑放弃电动车,2025 年他再次走进 4S 店,却发现销售说辞彻底变了:“这车用的宁德时代第三代固态电池,冬天零下 20℃续航只打九折!”但当他看到价格牌上的“45.8 万”时,又一次陷入沉默...

    电池技术革命

    宁德时代和丰田在固态电池领域的竞争,正如一场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席卷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宁德时代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已突破450Wh/kg,相较于传统锂电的285Wh/kg,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一突破不仅提升了电池的续航能力,更为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科院院士在访谈中提到,电解质“自修复”专利是解决枝晶难题的关键。枝晶问题一直是困扰固态电池发展的瓶颈,而这一专利技术的应用,使得固态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技术的突破并未能完全解决固态电池的量产问题。硫化物路线的固态电池,其良品率仅为37%,这一独家获取的产业链内部数据,揭示了固态电池量产的瓶颈所在。低良品率不仅限制了固态电池的供应,也推高了其生产成本,使得普通消费者难以承受。

    技术、商业与人性的双向博弈

    固态电池的成本问题,是制约其普及的关键因素。目前,固态电池占整车成本的38%,而2023年磷酸铁锂占整车成本仅为19%。这一成本的大幅上升,使得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价格居高不下。

    车企在面对这一成本压力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蔚来推出了“电池银行”租用模式,试图通过降低消费者的购车成本,提高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比亚迪则提出了 “混动过渡论”,认为在固态电池成本下降之前,混合动力汽车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然而,消费者对续航和价格的敏感度,却呈现出一种悖论。调研显示,续航每增加100公里,消费者的价格敏感度下降12%。这一数据表明,消费者在追求更高续航的同时,愿意为技术的提升支付更高的价格。但这种悖论也揭示了市场的矛盾:消费者既希望获得高性能的电动汽车,又希望价格能够亲民。

    在全球范围内,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压力,正推动着固态电池技术的快速发展。欧盟碳关税的实施,倒逼中国电池回收技术升级。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对中国的电池行业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也促使企业加大在电池回收技术上的投入。

    在产业巨头的博弈中,松下联手奔驰开发“可拆卸固态包”,试图在固态电池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而特斯拉则选择了4680+ 固态二阶段路线,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保持其在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写在最后:

    当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街头,我们突然发现:打败燃油车的或许不是技术,而是人性对 “完美解决方案” 的执念 —— 既要续航无敌,又要价格腰斩,这真的是个伪命题吗?在固态电池的量产破局中,技术、商业与人性的博弈,正揭示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