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智能驾驶立法提速!多地试点L3级自动驾驶商业化

    随着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智能驾驶正从技术探索迈向规模化应用。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自动驾驶立法与商业化落地成为热议焦点,多地加速试点L3级自动驾驶技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迎来“立法护航+技术突破”的双重提速。

    立法破冰:地方先行,上位法修订呼声高涨

    当前,北京、广州等城市已率先出台地方性法规,为自动驾驶商业化扫清障碍。例如,《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支持技术创新与全环节监管,将于2025年4月1日正式施行;《广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条例》则允许车辆在城市道路、高速公路等场景创新应用,已于2月28日生效。

    然而,国家层面仍缺乏统一立法。全国人大代表雷军等多位委员呼吁加快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自动驾驶合法身份,建立跨区域测试互认机制,并制定事故责任认定规则。中国民航大学副校长吴仁彪强调,上位法修订可推动更大范围试点,并为低空经济(如飞行汽车)积累经验。

    L3级试点落地:规模化应用蓄势待发

    2024年,工信部等四部门已启动首批L3级自动驾驶试点,覆盖北京、上海等7个城市,比亚迪、蔚来等9家车企参与。不同于早期改装车辆,此次试点采用可量产车型,加速技术验证与成本优化。

    以“萝卜快跑”为例,其L4级自动驾驶服务已在北京、武汉等10余城落地,并布局全球化。业内人士指出,L3级技术允许驾驶员在特定场景“脱手脱眼”,但需突破接管机制、数据安全等技术瓶颈。

    新质生产力:就业转型与产业升级并行

    自动驾驶不仅重塑出行方式,更催生新职业。北大国发院研究显示,2024年智能驾驶系统工程师、导航算法等岗位招聘增速超45%;人社部新增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等职业,成为劳动力市场新“蓄水池”。

    全国政协委员江浩然指出,自动驾驶虽可能减少传统驾驶员需求,但将推动就业结构升级,创造高技能岗位。国务院研究室刘日红亦表示,“人工智能+汽车”将重塑消费体验,催生万亿级新产业。

    挑战与展望:安全与创新如何平衡?

    尽管前景广阔,自动驾驶仍面临多重挑战:

    技术安全:冗余系统、人机交互需进一步优化;

    法规滞后:事故责任、保险理赔等细则待完善;

    公众接受度:需通过科学宣传消除安全疑虑。

    两会代表普遍认为,通过立法引导、跨行业协同及规模化试点,中国有望在智能驾驶赛道实现“全球领跑”。

    (本文旨在提供与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及政策动态相关的综合性信息,仅供读者参考。)

    #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L3自动驾驶#​​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