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30万的车遇重大事故未弹安全气囊:技术缺陷还是管理失责?

    真诚豆浆R7N头像真诚豆浆R7N头像
    真诚豆浆R7N03-16

    ——从个案看新能源汽车安全治理困局


    一、事件回顾:安全配置的“信任崩塌”

    2025年3月15日“第五届问题车(广州)车主服务日”现场,一辆智己L7因重大碰撞事故后安全气囊未弹出,成为舆论焦点。

    该车以30万元价位定位高端市场,事故中车头严重损毁,但气囊未启动,车主质疑其“安全形同虚设”,并提出退车及2万元经济补偿诉求。

    涉事经销商临沂致和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以“厂家已有回复”为由拒绝进一步沟通,引发公众对车企责任与安全标准的强烈质疑。

    这一事件并非孤例。

    2025年1月,理想L8 Pro在宁夏追尾铲雪车,主副驾气囊同样未弹出,导致驾驶员颅骨骨折;

    2024年12月,奥迪A8(图片|配置|询价)L甚至在无碰撞情况下气囊意外弹出。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安全气囊系统的可靠性已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危风险点


    二、安全气囊为何“选择性保护”?

    1. 传感器逻辑的“技术傲慢”

    车企普遍将责任归咎于“碰撞力度不足”或“加速度未达阈值”。例如理想汽车称事故中“纵横向加速度未达到弹开阈值”,领克4S店解释“撞击能量被吸能盒吸收”导致气囊无需启动。然而,此类回应暴露两大问题:

    • 标准模糊性:气囊触发阈值缺乏统一透明标准,车企自定规则易成“免责借口”;
    • 设计缺陷:传感器多集中于车头,对侧面碰撞、多角度撞击等复杂场景响应不足。

    2. 测试场景的“理想化偏差”

    当前碰撞测试多基于实验室标准工况(如正面100%重叠刚性壁碰撞),而真实事故往往涉及雪天打滑、特殊障碍物等复杂条件。智己L7事故发生在高速碰撞场景,理想L8事故则因雪天路滑追尾铲雪车,均超出常规测试范围,导致安全系统“实战失效”。


    三、安全治理的“三重失守”

    1. 企业责任空心化

    • 危机应对失当:智己经销商以“厂家回复”搪塞车主,理想拖延提供EDR数据,反映出企业对消费者诉求的漠视;
    • 成本优先逻辑:为控制成本,部分企业采用低灵敏度传感器或简化安全冗余设计,埋下隐患。

    2. 监管体系滞后

    • 标准更新迟缓:现行《机动车安全气囊系统》(GB/T 31498-2015)未强制规定多场景触发阈值,给企业留下操作空间;
    • 事后追责乏力:事故调查多依赖企业自查,第三方检测介入不足,导致真相难以厘清。

    3. 消费者权益弱势

    • 信息不对称:车主难以获取EDR数据(如理想事故中数据调取受阻),技术黑箱加剧维权难度;
    • 维权成本高企:第三方检测费用动辄数万元,普通消费者往往被迫放弃。

    安全不应是“概率游戏”

    智己L7事件撕开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安全幻觉”——当车企将“碰撞测试五星”作为营销噱头,却对真实场景中的保护失效避而不谈时,技术进步的叙事便沦为空洞承诺。

    安全气囊的“选择性弹出”本质上是企业将风险评估转嫁给消费者的体现。

    真正的安全,不应依赖驾驶员对“碰撞角度”的精准预判,而应通过冗余设计(如多传感器融合)、场景覆盖(如极端天气模拟)和责任闭环(如终身追责)来实现。

    唯有如此,才能避免“30万买不到一条命”的悲剧重演。

    #如何看待智己L7遇重大事故未弹安全气囊#


    (本文案例分析综合自央视315曝光、新能源车辆事故通报)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暂无更多评论

      热门资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