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小米汽车交出了一份“冰火两重天”的成绩单:全年交付13.68万辆SU7,销售额超320亿元,但每卖一台车净亏损4.53万元,全年累计亏损62亿元。一边是消费者排队40周等车的火爆场景,另一边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的财务困境。雷军为何敢将2025年目标上调至35万辆?这场“亏本赚吆喝”的生意,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

亏本卖车的真相:烧钱换未来的豪赌
小米汽车的首年亏损,本质是一场战略性投入的代价。2024年,小米汽车业务毛利率仅为18.5%,但亏损主因并非造车成本过高,而是前期研发、工厂建设、智驾技术等领域的巨额投入。例如,北京一期工厂年产能15万辆,二期工厂正在扩建至105公顷,仅土地和生产线投入便达千亿级别。此外,小米自研的智能座舱、800V高压平台等技术研发成本,均需分摊到每辆车的成本中。
这种“重资产、长周期”的模式,与特斯拉早期路径如出一辙。但小米的野心更大——雷军将汽车定义为“人车家全生态”的核心入口。通过汽车业务带动小米手机、智能家居设备的用户黏性,甚至吸引传统豪车用户(SU7 Ultra车主中80%-90%为BBA、保时捷用户),这种生态协同的隐性收益,远非账面亏损所能衡量。

盈利的曙光:规模效应与毛利率的博弈
尽管每台车亏损4.5万,但小米汽车的亏损曲线正在收窄。2024年四个季度,其净亏损从18亿降至7亿,毛利率从15.4%攀升至20.4%。这背后是规模效应的显现:随着交付量突破20万辆,零部件采购成本下降,生产线效率提升。若2025年达成35万辆目标,边际成本将进一步摊薄。
更关键的是,小米汽车的定价策略暗藏玄机。SU7 Ultra售价52.99万元,毛利率远超基础款,而今年即将推出的SUV车型YU7,或将通过差异化产品矩阵提升整体利润。此外,选装配件(如9000元的限定色车漆)和软件服务(如智能驾驶订阅)的增量收入,未来可能成为盈利突破口。
隐忧与挑战:产能困局与品牌信任危机
小米汽车的最大矛盾,在于“订单火爆”与“产能不足”的撕裂。当前SU7提车周期长达30-40周,二期工厂最快年中投产,但35万辆目标意味着月均产能需逼近3万辆,远超当前2万辆的极限。若交付延迟持续,消费者耐心耗尽,可能引发口碑反噬。
更深层的风险在于技术空心化质疑。尽管小米宣称“全栈自研”,但其三电系统、智驾方案仍依赖供应商合作。若无法快速建立核心技术壁垒,一旦竞争对手(如华为、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形成代差优势,小米汽车的生态故事或将难以为继。

结语:一场输不起的生态战争
雷军的赌注,从来不止于汽车本身。通过亏本卖车抢占智能生态入口,小米正在编织一张覆盖出行、家居、办公的超级网络。这场战役的终局,或许不是靠卖车盈利,而是通过汽车撬动万亿级生态市场。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小米必须熬过产能爬坡的阵痛期,并在技术竞赛中不掉队。
互动话题
1. “亏本换市场”的策略:如果你是投资者,会为小米汽车的长期故事买单吗?
2. “等车40周”的耐心:你愿意为了一台车排队大半年吗?
3. “生态协同”的诱惑:汽车会成为你选择小米手机/家电的理由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