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朋友满怀信心地换了一辆增程式汽车,觉得这是最聪明、最折中的选择。
尽管身边的老司机提醒他:有些问题不能忽略,否则后面可能会后悔。
但他当时根本听不进去,还是一意孤行。
三年过去了,当我再问起他的用车感受时,他却语气一变,叹了口气说:
“当初那几个提醒,太精辟了,不服不行!”
为什么这么说呢?
到底是哪3个提醒,是买“增程车”应该要知道的?

提醒一:过不了“用油贵”这关,慎买!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这点的,还是觉得:
“我之前开油车都用得起,现在增程车只是偶尔用点油,不至于有什么负担。”
听起来很合理,甚至挺“理性”。
但问题是,这种理解太理想了,忽略了一个现实问题:人的心理落差。
说白了,以前你开油车,知道油耗高,但你认;
但现在你开的是“电车”,结果常常靠油,你就很难受了——因为你觉得不该这样,还有别的选择。
拿我朋友来说,最开始他也觉得,“偶尔用点油,合情合理嘛”。

但问题是他住小区不能装私桩,充电靠运气,忙起来一周都碰不到公共桩。
时间一长,电不充了,全靠油跑。
跑着跑着,他就开始心疼了,甚至逼着自己凌晨去充电。
这种习惯形成以后,甚至上了高速,他都不想用油了,甚至在服务区“充了起来”!
别笑,很多增程车主就是如此——你,很有可能也不例外。
所以,买增程车之前,多问问自己:
真的非油箱不行吗?
我到底能不能接受“落差感”这关?
还是说,其实自己并不那么在意高速充电?
如果你心里有一丝犹豫,那就真的要慎重了。
不是这车不行,而是“你的生活节奏”和这类车,可能不匹配。

提醒二:不要高估了增程车的纯电续航!
很多人选增程的时候,心里都会盘算一句话:
“我每天就通勤个二三十公里,这车纯电续航一百多公里,完全够用了。”
听起来好像非常合理对吧?
但现实很残酷,你看到的“CLTC续航”,和你实际开的“日常续航”,很可能是两回事。
你看参数写的是“纯电续航180公里”,心想那我每天跑50公里,够用三天都没问题。
可是真开起来你就会发现,常规情况下有个120就不错了。
夏天开空调,直接就少几十公里;到了冬天,这180能掉到100以下(剔除保电电量)…
很多时候你往往会发现,开个2-3天就要充电了——跟想象的一周一充完全不一样了。

像有位网友的经历就很打脸。
买之前,他信心满满:觉得自己上下班就30公里,纯电能顶一周!
结果到了冬天,早上开暖风、晚上开方向盘加热,加上偶尔接送孩子、跑个超市…
这一折腾下来才发现,实际电量坚持不了两天,就要去充电站了。
后来他自己总结了一句特别真实的话,我至今印象深刻——
“增程车的纯电续航,不是你按表算出来的,是你被生活一天天扣下来的。”
所以,考虑到这个现实,买之前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充电方便”。
如果你自己都不确定,或者明明知道不方便,那就别跟这个风了。

提醒三:高速跑得少,不如买纯电!
说到这点,不由让人无奈,因为很多人都认为:
增程更保险,万一哪天跑长途,或者去乡村,不能充电咋办?
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了这种车型。
但你真的有想过没:
这是有必要的举措,还是无意义的浪费呢?
事实上,大概率是后者。
因为现在的公共充电桩已经接近400万根了,是加油站的40倍——就这个数量,根本没啥好焦虑的。
此外,万一真出现意外,一年排2次队也没啥大不了的,总比“短途焦虑”要省心。

说白了,增程是为“特殊场景”准备的,但很多人却用“全年成本”,去服务那几天的“假设性焦虑”。
这就像你为了偶尔一个冬天去滑雪,天天穿着羽绒服出门,热不热你自己最清楚。
所以,还是理性一点。
真真切切的去考虑,我是真的“经常跑高速”,还是只是“担心哪天跑高速”?
如果答案不是前者,那真的——不如选一辆续航扎实、充电快的纯电车。

总的来看,增程车并不是不能买,而是你要清楚你到底要什么、用在什么场景。
生活不是靠参数堆出来的,是一天一天开出来的。
如果你只是怕“偶尔出门不方便”,结果却用一整年的妥协去换:
那可能就不是“保险”,而是“自找麻烦”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