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汽车大趋势】增程式逆袭:是技术升级还是用户“用脚投票”?

    文人车话头像文人车话头像
    文人车话03-30

    【院士站台VS车企互怼,销量暴增167%打了谁的脸?】

    2024年前8个月,中国增程式汽车销量同比暴增167%,74.9万辆的业绩远超纯电和插混车型。讽刺的是,这项曾被大众CEO冯思翰炮轰为“最糟糕方案”的技术,如今却被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称为“最先进的融合方案”。一边是行业大佬的“口水战”,一边是消费者疯狂下单——这场新旧势力的对决,最终为何是市场说了算?

    一、技术平权:中国产业链如何撕掉“落后”标签?

    【关键词:功率半导体、成本革命、弯道超车】

    2008年,中车时代半导体收购英国丹尼克斯,中国首次掌握IGBT芯片核心技术。正是这场“芯脏手术”,让增程式摆脱了“技术乞丐”的骂名。2016年后新能源补贴政策推动下,IGBT成本从每车2万元骤降至3000元,直接击穿混动技术的护城河。

    【案例对比】:丰田THS混动系统曾因“精妙机械结构”封神,但其电气功率仅有13%,在IGBT白菜价的时代,反而成了拖累效率的枷锁。反观理想汽车,用增程式绕开变速箱专利壁垒,仅用3年便实现月销破3万,印证了“简单即高效”的商业逻辑。

    丰田THS混动系统

    二、用户觉醒:续航焦虑背后的“精明经济学”

    【关键词:场景切割、成本锚点、心理账户】

    数据显示,90%的增程车主日均行驶不足50公里,200公里纯电续航足够覆盖日常通勤。但用户真正买单的,是“花25万获得50万级体验”的消费升级:理想L7(图片|配置|询价)的女皇座椅、问界M9的投影大灯,这些显性配置远比“热效率43%”更能刺激购买欲。

    【数据反差】:增程式馈电油耗比插混高15%,但用户年均长途出行仅占10%,折算下来每年多花的油费不足800元。与其为“可能用不上”的技术溢价买单,不如把钱花在冰箱彩电大沙发上——这才是真实的消费者账本。

    三、车企博弈:既得利益者为何集体“叛变”?

    【关键词:组织惰性、路径依赖、破局者红利】

    东风汽车曾因内部燃油车部门阻挠,迟至2021年才推出岚图;而上汽、吉利等传统巨头,直到看见理想毛利率突破20%,才慌忙启动增程项目。这场“诺基亚式溃败”背后,暴露的不仅是技术路线之争,更是组织革新能力的断层。

    长城DHT混动技术明明更先进,却因结构复杂导致故障率高达3.7%,售后成本抹平了技术优势。当消费者用“维修次数”投票时,结构简单的增程式反而成了“更靠谱”的选择。

    四、政策推手:一张绿牌如何改写技术路线?

    【关键词:政策套利、博弈空间、中国特色】

    欧美国家将增程式踢出新能源目录时,中国却给其发放绿牌+免购置税+路权优待。政策制定者的深意在于:用市场换时间。2024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将增程式列为三大技术路径,相当于给车企吃了定心丸。

    政策杠杆效应:上海对插混车取消绿牌后,问界M7单周订单暴涨400%,证明政策微调足以左右技术路线生死。这种“政策试错”的空间,恰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崛起的底层逻辑。

    五、终极悬念:增程式是过渡方案还是终局答案?

    【关键词:技术天花板、固态电池变量、生态重构】

    当前增程式仍有两大致命伤:馈电噪音比燃油车高6分贝、能量二次损耗导致高速能耗飙升。但华为已推出热效率45%的增程器,宁德时代固态电池量产倒计时,这两个变量可能彻底改写游戏规则。

    【未来推演】:若2026年实现“固态电池+智能增程器”组合,纯电续航可达500公里,馈电油耗降至5L/百公里——届时增程式可能不再是备胎,而是兼容纯电与燃油优势的终极形态。


    #你会考虑购买一辆增程式电动车吗?# #理想汽车##问界#



    #互动投票#:你愿意为下一辆车选择哪种动力?

    (A)纯电:信仰未来技术

    (B)增程式:务实派首选

    (C)插混:传统技术拥趸

    (D)燃油车:拒绝改变

    欢迎评论区留言

    【若觉文章不错,欢迎关注一下,分享更多精彩观点】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