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相比于销量,车企的财报信息反而更令人关注。因为一个现实问题越来越突出:很多销量可观的车企并没有挣到钱,尤其在新能源领域,新势力中迄今为止仍只有理想等少数品牌实现了盈利,而参考数量茫茫多的新品牌,这挣钱率实在是太低了。相比之下,长城汽车则成为了一股清流,在内卷的环境下,它却实现了营收的不断增长,比如长城在近期公布的2024年财报显示,它的盈利能力相比之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从具体的数据显示,长城2024年的总营收为2021.95亿元,这在中国品牌中确实只能算中等偏上水准。不过长城在24年的毛利润达到了394.49亿元,毛利率达到了19.51%,且同比增长了25.47%,计算到具体每一款车,单车收入为16.38万元,同比提升了2.3万。

净利润部分,长城24年达到了126.92亿,同比增长了80.73%。对应到单车利润,为每台1.03万元,同比提升了0.46万元。也就是说,长城从23年每台车挣五千多的状态,提升到了单车利润破万。
至于销量本身,消息显示24年长城的新能源销量为32.22万台,同比增长25.65%;海外销售45.41万台,同比增长44.61%。这两大板块成为了长城业绩的极大助力,不过国内的情况,却很少明确提及。

相比于长城的表现,如今普通人和企业对于利润这件事的看法却处于两个极端。按照一般的模式,新能源业务想要做到真正的成功,除了销量、市占率之外,的确也得做到挣钱,并惠及相关的从业人员,进入一种企业利润好、员工收入高、高溢价/高利润的国产车也越来越有人买的正向循环。可之前宁德时代等种种案例,证明了企业拿到高利润之后,并不一定会惠及普通人。

而实际上,相比正向循环,内卷模式才是大多数的真实处境:普通人的收入决定了,大多数人只会对高性价比、低利润的车型越来越感兴趣,也就是俗称的卷王级产品。可这无疑又是一种非良性循迹,尤其进入到集体内卷的状态之后,只有极少数会成为赢家。

总的来说,对于长城的财报,以企业必须盈利这一标准来看待,它相比以前的确更挣钱了;但从内卷的生态来看,高利润的确又是一种“忌讳”,此前各种合资、海外品牌就是因为溢价太高,才被国产抢占了市场,事实上,相比出口板块,长城保利润的模式也影响到了它在国内的销量。那么作为一名普通消费者,你是期待挣钱的企业越来越多,还是期待大家一起卷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