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作为旁观者,我亲历的思考:小米SU7事故,真相与情绪之间

    amandes头像amandes头像
    amandes04-03

    我虽然不是安徽人,但也常跑高速。当我刷到那辆小米SU7(图片|配置|询价)撞毁的视频时,手都在发抖——车烧得只剩骨架,三个年轻生命就这样没了。作为一个普通车主,我忍不住想:如果换成我的车,我该怎么办?车企又该负什么责?


    三个问题,我也在追问

    1. “智能驾驶靠谱吗?我敢用吗?”
      小米说当时开了NOA(自动辅助驾驶),检测到障碍物后只给了司机1秒反应时间。可1秒能干什么?我开车时连拿杯水都怕分神!车企总宣传“解放双手”,但说明书里又写“手不能离开方向盘”,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2. “电池烧成这样,安全设计真没问题?”
      官方解释是撞击水泥桩导致起火,可电池防护难道不考虑极端情况?我买电车最怕的就是这个。网上有人说“撞击速度太快,神仙也救不了”,但人命关天的事,车企不该把“万一”都算进去吗?
    3. “车门为什么打不开?”
      家属哭着说车门锁死,小米却回应“没见到车,不确定”。作为路人,我理解家属的绝望,但也知道事故车可能变形卡死车门。可如果真存在设计缺陷,大家还会买这车吗?

    我看到的矛盾:信任与怀疑

    雷军第一时间说“绝不甩锅”,可评论区吵翻了天。有人骂家属“讹钱”,有人喊“小米滚出汽车圈”。

    • 车企该不该背锅?
      如果调查证明是AEB没识别路障、车门解锁失效,小米必须认;但如果司机超速(97km/h)、施工路段没减速,责任就该分清。技术不是万能盾牌,人命也不是流量工具。
    • 我们是不是太容易被带节奏?
      事故一出,全网立刻分成两派:要么把小米骂成“杀人车”,要么嘲讽受害者“活该”。可真相还没出来啊!我身边朋友甚至说“再也不信国产电车了”,但燃油车事故不也一样多吗?也没有见到宝马奔驰出事故后,舆论沸沸扬扬的呢?

    我的真实焦虑:技术越发达,人越容易偷懒

    我承认,我也迷恋智能驾驶的“高级感”。可这次事故像一盆冷水——再牛的智驾,能比得上我亲自踩刹车吗?车企宣传时总把功能吹上天,但那些小字免责条款,谁认真看过?

    更让我害怕的是舆论环境。一出事,骂车企、骂家属、骂监管……唯独没人耐心等真相。三条人命成了某些人刷流量的素材,这比事故本身更让人心寒,很少有人是真的去关心这三条人命。无非是借着舆论打嘴炮罢了。


    最后说句心里话

    作为普通人,我不想站队,只想要答案。

    • 如果是车的问题,请小米负责到底,改设计、赔损失、给交代;
    • 如果是人的问题,请警方案例警示,别让更多家庭重蹈覆辙;
    • 如果是路的问题,请高速管理方反思施工安全。

    技术可以迭代,生命不能重来。在真相水落石出前,少一点攻击,多一点冷静。毕竟,谁也不知道下一次意外会轮到谁。智驾可以使用,但是同样驾驶者在放松身体时也不能放松警惕,毕竟谁也承受不了这样的后果。

    #小米SU7事故# #智能驾驶反思#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一切以警方通报为准。)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