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中欧电车博弈:重启谈判是破局关键,还是利益拉锯?

    讲点车头像讲点车头像
    讲点车04-06

    2025年4月3日,中欧经贸关系迎来关键转折——双方宣布重启电动汽车反补贴案价格承诺谈判。这一决定,既是对2024年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最高35.3%反补贴税的回应,也是中欧建交50周年背景下的一次战略试探。一边是欧盟急于保护本土产业,一边是中国车企加速全球化布局,这场谈判背后,是技术主导权的争夺,更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缩影。当“价格承诺”成为关键词,中欧能否跨越贸易壁垒,实现真正的共赢?


    博弈背后的双线战场
    2024年10月,欧盟以“反补贴”为由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比亚迪、吉利等头部企业税率均超17%,不合作企业甚至面临35.3%的惩罚性税率。这一举措被业内视为欧洲对本土车企的“保护伞”,但副作用立现:中国车企加速转向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而欧洲消费者为高价电车买单,反噬欧盟绿色转型目标。

    此次谈判重启,表面是“价格承诺”的拉锯,实则是中欧产业链的深度绑定。中国需要欧洲市场消化产能,欧洲则依赖中国电池技术和成本优势。商务部透露,双方将建立部长级定期对话、双联络人机制及技术团队磋商,覆盖从电动汽车到化妆品监管等12项议题。值得玩味的是,中方同步延长了对欧盟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期限,暗示着“以打促谈”的策略。


    共赢还是零和?产业链的隐形较量
    中欧电动汽车产业链早已密不可分。中国占据全球60%的电池产能,欧洲车企的电动化转型严重依赖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供应链;而中国车企若想突破品牌溢价瓶颈,欧洲市场是必争之地。数据显示,中欧货物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电动汽车合作牵动2300余家上下游企业。

    但分歧依然尖锐:欧盟担忧“中国制造”凭借补贴碾压本土产业,中国则指责欧盟以“公平竞争”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若谈判成功,中国企业或通过承诺出口价格、投资欧洲本土工厂等方式换取关税减免,类似2013年中欧光伏争端“价格承诺”模式的翻版。然而,这种“自我设限”可能削弱中国车企的价格竞争力,甚至引发国内产业反弹。


    全球化的十字路口
    中欧谈判的深层意义,在于为“去全球化”逆流提供破局样本。双方强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保障产业链安全”,并计划以建交50周年为契机扩大农食产品、化妆品等领域的双向开放。若合作成型,或能缓解美国“友岸外包”策略对中欧的挤压,形成“第三极”经济生态。

    但风险同样存在:欧盟内部对华态度分裂,东欧国家倾向务实合作,而法德更警惕产业依赖;中国则需平衡国内车企出海诉求与反制欧盟贸易调查的民意压力。此外,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电动汽车的补贴政策,可能迫使中欧在“对抗美国技术霸权”中寻找共同利益点。

    互动话题:中欧电动汽车谈判,是双赢合作还是妥协让步?
    1、支持观点:开放合作才能做大市场蛋糕,中国技术+欧洲品牌的结合将加速全球电动化转型。
    2、反对观点:价格承诺本质是“割肉喂鹰”,中国车企应放弃欧洲市场,全力开拓亚非拉。
    3、中间观点:短期利益交换难免,但长期需建立规则对等的贸易框架,避免单方面让步。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