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焦虑”曾是电动车主的噩梦,但如今,车企间的“续航内卷”正以颠覆性技术改写游戏规则。从广汽的“无图智驾+固态电池”组合拳,到思皓爱跑以15万级价格杀入市场,这场技术竞赛不仅关乎数字,更是一场对未来出行话语权的争夺。
技术突破点燃续航革命
1. 固态电池:续航与安全的双重破局
广汽集团宣布,2026年将量产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昊铂车型,其能量密度比液态电池提升50%,续航轻松突破1000公里。更惊人的是,该电池在200°C极端测试中仍保持稳定,彻底解决自燃隐患。
编辑观点:固态电池的落地,不仅是续航里程的胜利,更是对“电池安全”痛点的精准打击,或将终结消费者对电动车的信任危机。

2. 无图智驾:低成本高智能的“新物种”
广汽的无图纯视觉智驾系统,摒弃高精地图和激光雷达,仅凭视觉传感器和AI算法实现全场景覆盖。实测中,它已能识别复杂交通信号灯,并在仿真系统中持续进化。
对比传统方案:依赖激光雷达的智驾系统成本高昂,而无图方案若成熟,可能让高阶智驾从“豪华专属”变为“大众标配”。
价格战背后的“降维打击”
思皓爱跑:15万级市场的“鲶鱼”
起售价13.99万的思皓爱跑,以602km续航+华为L2级智驾杀入市场。对比同价位的比亚迪秦PLUS EV,其轴距更长、智驾功能更全,甚至采用“液冷蜂电池”技术防止热扩散,直击用户对安全与性价比的双重需求。

行业趋势:技术普惠化加速
车企不再局限于“堆续航”,而是通过自研三电系统(如广汽累计投入超450亿研发)、开源技术整合(如华为智驾模块)实现成本优化,让高端技术下沉至主流市场。
未来战场——生态与体验的终极较量
广汽科技日透露的野心不止于硬件:飞行汽车计划2027年商用,星灵架构支持L4级自动驾驶,甚至为残障群体定制福祉车型。这些布局揭示了一个趋势:车企正从“交通工具制造商”转向“出行生态服务商”。
当续航突破1000公里、智驾摆脱高成本依赖,电动车的竞争已进入“体验重构”阶段。未来,谁能以技术普惠实现“千人千面”的出行体验,谁就能在这场内卷中突围——而这,或许才是“续航内卷”背后的真正意义。
广汽全固态电池容量达30Ah,超行业平均水平2倍
思皓爱跑轴距2760mm,比竞品多出42mm
2023年广汽研发投入84亿元,累计专利超1.8万件
(注:本文基于行业公开信息重组,部分技术细节可能存在迭代,请以车企官方信息为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