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8日,“最丑绿色车牌或在两年内取消”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因为有媒体报道称,乘联会已经向有关部门提出了蓝绿牌合并的建议,并预计“最快两年内落地”。
面对舆论关注,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回应称:“我们提出的,其实是‘同车同权’。”

当时不少人都以为,2025年起,绿牌将成为历史,新能源和油车真正站上同一起跑线。
可现在已经是2025年了——
说好的“取消绿牌”、“同车同权”,为什么到了今天,一点动静都没有了?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的想法。

提到这个问题,咱们先得把一件事说清楚:
虽然当初确实有不少媒体,甚至是权威媒体在报道这件事。
但如果你仔细回头去看,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国家层面从头到尾都没有明确表态。
没有正式的文件,没有具体的时间表,甚至连一句“正在研究中”都没说。
什么“最快两年内落地”,其实只是乘联会的建议和媒体的解读。
很多人不小心就把“建议”当成了“决定”。
这也是新能源车这几年发展中,特别典型的一个现象——政策预期太强,但落地的不确定性更强。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一有风吹草动,大家就忍不住脑补:
“要变天了”“特权要取消了”“新能源地位要变了”……
但现实往往就是:一边热搜刷屏,一边现实寂静如水。
而且,真要说取消绿牌、合并蓝绿牌,甚至实现所谓“油电同权”……
放在当下,其实也暂时不符合国家的核心利益。

一方面,我们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到现在依然非常严重。
譬如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虽然较2023年下降0.7个百分点。
但依旧高达72.2%!
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每用10桶油,就有7桶是从国外买来的。
更关键的是,这些油还不是坐飞机直接飞过来,大多数得靠海运,途经马六甲海峡、南海等地——
而这些地方,局势向来不是特别让人安心。
一旦哪天国际关系稍微紧张点,或者原油价格突然飙涨,我们就可能会被卡住脖子。
这听起来像电影剧情?但现实往往比电影更现实。
你别看现在油价看着还算平稳,但我们其实一直在“看天吃饭”。
用的是别人的油,操的是自己的心。

每次地缘冲突、战争消息一出来,咱们的油价就得跟着坐过山车,老百姓加一箱油都能多掏几十块。
这就是国家的“能源焦虑”。
说白了,你今天开着油车爽得不行,国家明天可能就得为石油账单头疼。
所以,从国家层面看,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是一个绕不开的大方向。
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必须得做”的事。
这就是为什么,在新能源推广这件事上,哪怕要多花点补贴、让点路权、给块绿牌,也得继续“扶上马、送一程”。
毕竟,有些决定,是为了眼前的公平;但有些决策,是为了后面的生存。

另一方面,好不容易弯道超车,有了领先优势,何必自己打压自己呢?
说白了,电池、电驱、电控这些核心三电,90%以上国产化了,而且很领先;
整车制造、充电桩建设、换电网络,国内已经全都搞得风生水起;
智能驾驶、车机生态、软件算法,也从“学别人”变成了“别人抄我们”。
你去看看海外媒体,现在一提中国电车,就两个字——服了。
哪怕是曾经高高在上的欧洲、日本,现在都开始慌了,开始补贴、限制、封堵中国品牌。
为什么?
因为他们发现,中国这次不是“山寨一下”,而是真有可能在新能源车这个领域,抢下下一代工业的主导权。

你想啊,曾经燃油车时代,我们只能做代工,连变速箱都要从德国进口;
但今天,咱们有比亚迪、宁德时代,有华为、小鹏、理想…
就连特斯拉也要在中国建超级工厂,连电池也用中国的。
这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弯道超车”。
而现在,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突然说“取消绿牌”、“油电同权”。
不仅会让政策信心动摇,更像是我们自己给自己添堵。
打个比方,就像你团队终于把一款产品推到全世界了,结果领导说:
“哎,我们太快了,要不降点待遇,别搞得别人难堪……”——这不是搞笑吗?

新能源车,是我们几十年来在汽车产业上的一次真正的翻身仗。
我们好不容易跑到最前面,眼看全球都在卷,我们怎么可能现在就放慢脚步呢?
所以,指望“取消绿牌”、“油电同权”的可以洗洗睡睡了,这几年肯定是不可能的。
除非哪天相关部门明确这个提议,并开始征求社会意见。
否者,基本上都没这样的可能!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