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过去的两年里,智能驾驶无疑是汽车行业最热的关键词,但到了今天,我们开始逐渐冷静下来。智驾的热度在慢慢降温,而真正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要想让智能驾驶真正落地,不只是算法够强、算力够大那么简单,更复杂的,是它背后的技术闭环、安全边界,以及法规伦理层面的一整套生态体系。
所以,智驾虽然仍然是未来,但它不是“现在”。而新能源发展的脚步,不会因此停下来。相反,它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战场——动力单元和智能座舱的全面竞争时代。
我们先说动力单元。
纯电虽然发展迅猛,但续航焦虑、补能配套依旧是绕不过去的问题。这也让混动技术重新站在了舞台中央。特别是以奇瑞为代表的新一代混动平台,它们正在重新定义“长续航”这件事。比如,奇瑞部分插混车型的综合续航已经突破了2000公里,这个数字不仅远超传统燃油车,也让新能源真正具备了“跑长途不焦虑”的现实可能性。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超长续航不是靠堆电池,而是通过高效热效率的发动机+智能能量管理系统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混动不是技术妥协,而是当下极具战略意义的过渡答案。
但在动力系统之外,真正决定未来体验上限的,正在从“动力强不强”,变成“车聪不聪明”。
于是,我们回到了另一个高地——智能座舱。
现在回头看,智能座舱的发展逻辑,其实和手机非常像。早期拼的是硬件参数——芯片谁用得好、屏幕谁更大、语音识别谁更快。但当这些基础硬件进入“同质化稳定期”后,座舱竞争的核心,开始转向——系统生态的构建能力。
所以这就引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车机系统到底是闭源好,还是开源更有未来?
闭源系统,像是苹果的iOS,它最大优势就是统一、高效、安全可控。体验稳定、风格一致。但问题也很明显:更新慢,生态扩展能力弱,而且第三方开发者很难参与进来,服务边界受限。
开源系统,则像安卓。它允许更多的开发者围绕一个基础底座做生态延展,更新频繁、玩法丰富、创新涌现。它的核心价值,是释放平台能力,让更多人参与创新。
而在智能座舱这个战场上,我们如果还只是把车机当成“娱乐终端”来看,那闭源当然更稳。但如果你想构建真正意义上的车载AI Agent——一个能理解语义、感知场景、执行指令、具备记忆和个性化能力的数字助手,那就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为什么?因为AI Agent不是一个语音助手那么简单。
它需要不断调用导航、地图、支付、智能家居、日程管理、内容服务、车控系统、能源策略等多个子系统模块,甚至还要和车主的账号体系、出行习惯、社交数据打通。这一切如果封闭,生态扩展性将极其受限。
更重要的是,随着本地化大模型逐渐落地,比如边缘部署的小型LLM(轻量大语言模型),未来AI Agent将越来越不依赖“云端”,而是在座舱本地独立运行,实现实时响应和个性化学习。
这就要求整个操作系统要足够灵活,能接入不同模型的推理引擎、调用本地数据、实现模块间高效协同。而这些能力,在一个封闭架构里,很难实现;在一个开源架构下,则可以通过标准化接口快速集成与调优。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理想、华为都已经在座舱系统层面走出了“半开源”或“模块化开放”的路径。比如理想自研的Li OS,就是基于ROS架构做的能力释放;而华为的鸿蒙座舱,则试图构建一个多品牌共享的车载平台体系,甚至要打造“车机界的安卓”。
当然,开源不代表无限制开放。车是强安全场景,开源要讲规则、分边界、有沙箱机制,也要有生态治理力。这就要求主机厂必须具备一整套软硬协同、API设计、版本管理、开发者支持和OTA策略的底层能力。
也就是说,开源不等于开着玩,是真技术活儿。这是一个里程碑!——AI Agent的落地,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油电同权”属性。
什么意思?就是我们不再需要像智能驾驶那样,强依赖于线控底盘、大容量电池、集中式电子架构,才能实现体验的全面展开。智驾这件事,天生就更适合纯电平台,甚至要牺牲部分结构灵活性来给算法让位。
但智能座舱的AI Agent不一样。
它依赖的是算力平台、系统架构和语义理解能力,这些能力在油车、混动车、甚至增程车上同样可以实现。不管你是发动机驱动,还是电驱系统,你都可以拥有一个真正理解你的“数字副驾”。
所以在油电过渡阶段,AI Agent是一个天然适配各类型动力架构的通用智能能力平台。这意味着,哪怕你的主力车型还是混动,也可以在座舱端给用户完整的智能交互体验。
当然,它的感知力不如高阶智驾强烈,但它却更早、更广、更稳地铺开在市场上,承担起引导用户认知智能汽车的“前置教育”功能。
我们必须承认,智驾的理想很远,智舱的现实很近。
这正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主机厂在高调发力智驾的同时,也在悄悄加快座舱AI化的底层布局——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大规模用户触点,不在高速NOA的每一次变道,而在座舱里每一次唤醒、每一次理解、每一次陪伴。
新能源下半场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谁更便宜”,而是谁能提供更强的出行价值闭环。混动正在打破能源焦虑,而开源智舱,则可能成为“人车共生”的真正起点。
谁能在过渡期构建起“既能驱动用户智能感知,又不依赖电驱架构”的座舱AI体系,谁就抢占了油电同权时代的核心话语权。而这场战役的关键词,是开源,更是“认清阶段、走对路线”。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