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9日,东京某会议厅内,鸿海科技集团(以下简称"鸿海")的EV战略说明会引发了汽车行业的震动。这场由前日产高管、现任鸿海电动车首席战略官关润主持的发布会,不仅揭示了企业转型的雄心,更以一系列重磅消息回应了近期业界对其战略意图的猜测。

会场的电子屏亮起时,关润首先提及去年12月《日本经济新闻》的一则报道:本田、日产、三菱三家车企启动合并谈判的背后,竟源于鸿海对日产发起收购的传闻。尽管最终证实为误传,但这让鸿海在日媒笔下被形容为"《星球大战》中的达斯·维达",仿佛传统汽车产业的颠覆者。对此,关润笑着摇头:"我们不是反派,而是希望成为智能出行时代的赋能者。"

作为全球最大电子代工企业,鸿海亮出的家底确实令人侧目——2024年财报显示其年营收达32万亿日元(约合1.5万亿人民币),全球EMS市场占有率高达46.1%。从苹果iPhone到英伟达AI服务器,这个曾以连接器起家的企业,如今已深度嵌入全球科技产业链。然而2017-2019年的增长瓶颈,促使鸿海在2020年启动"3+3"转型战略:聚焦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产业,依托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一代通信三大技术。

"电动车市场的机会不在已趋饱和的高端领域,而在乘用车与商用车的平价市场。"关润的论断引发在场记者频频记录。为实现这一目标,鸿海提出双轨战略:既为车企提供定制化代工服务,也推出自主研发的开放式平台。现场展示的五款原型车中,C级SUV"Model C"已于2023年底量产,计划2025年登陆北美;由宾尼法利纳设计的B级车"Model B"则瞄准2026年日本与澳洲市场。更引人注目的是面向物流领域的"Model T"电动巴士,这款已在台湾运营的车型即将登陆日本,其搭载的智能驾驶系统正是与英伟达联合开发的成果。

技术展示环节,鸿海首次披露了与全球30家供应商合作的低碳转型计划:通过碳捕捉技术应用,两年内实现减排1.5万吨。这与其在高雄建设的先进算力中心形成呼应——该中心配置4608颗英伟达GPU,未来将支撑电动车数字孪生系统的实时运算。当被问及与传统车企的竞争关系时,关润展示了一段富士康中国郑州工厂的实时画面:机械臂精准装配着某欧洲豪华品牌的车载系统。"我们的角色更像是'造车界的安卓系统',通过开放平台帮助合作伙伴缩短研发周期。"

发布会尾声,一段未公开的测试视频引发热议:Model C原型车在零下30度的北海道完成了2000公里续航测试,车载系统与鸿海智慧城市平台的实时数据交互,演示着未来车路协同的雏形。这恰好印证了鸿海研究院与台湾大学、日本NICT联合突破的星间光通信技术——该技术将实现车联网毫秒级响应。

离场时,某日系车企高管向同行感慨:"他们带来的不是产品,而是一整套产业生态。"或许正如关润所言,当汽车从机械产品进化为"第三生活空间",这场变革需要的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产业链的重构与协作。鸿海的东京宣言,正在改写全球电动车产业的竞争规则。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