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于2026年7月1日实施,新规将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改为了强制性要求,因此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企业对电池进行严格的扭曲测试
相比此前要求电池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新规将这一时间延长到了2小时,要求电池在发生热失控后至少2小时观察期内无起火、无爆炸,并且所有监测点温度不高于60℃。
4月12日的广汽科技日活动上,埃安表示,此前埃安展示过电池针刺测试、180°扭转测试,这些都是行业内最严苛的极限破坏实验。即便在剧烈形变和强力破坏下,埃安的电芯依然保持稳定,没有发生热失控。

企业的电池测试内容
如果追溯起来,最早实现针刺不起火的应该是比亚迪。随后,2023年,吉利银河带来了他们自研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以下简称神盾电池),并在中汽中心完成了基础安全测试。当然结果也显而易见。在喜闻乐见的“针刺”试验中,神盾电池没有起火,并在随后的海水腐蚀浸泡、三面跌落重击、外部火烧三项试验中通过了试验标准测试。
行业调研显示,截至2024年2月,已有78%的企业具备“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储备,基于上述情况,研究组一致认为将热扩散要求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具备技术可行性。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实现这种要求,动力电池安全可望进一步提高,对于乘员的保护也实现了升级。
新标准的实施还有一年多时间,这个时间足以迫使没有达标的车企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强化底部防护和热管理系统,包括设置高强度防撞梁等。至于电池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已通过电芯级、模组级、系统级三级防护实现“不起火”目标。那么在车身与电池安全都得到提升之后,新能源车的保费也有望下浮。让消费者信心进一步提升,也就为电车的普及扫清更多的障碍 。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于安全的需求也是没有终点的。当国标得到大多数企业的执行后,优秀的企业就会自动提高标准,超越国标来赢得市场。这样一种你追我赶,客观上能继续提升标准,惠及消费者。
但在实际情形中,碰撞损害超过了设计极限而失控起火的案例也是广泛存在。比如本次小米高速公路碰撞失火造成死亡的悲剧,也在大多数品牌上发生过。而这些品牌,也不乏五星碰撞的车型。可见,行车速度达到一定极限,电池安全又会成为最大的隐患。消费者关于电车没有油车那么安全的顾虑,也不会就此消失。因此,这是一个相当漫长的企业能力提升、成本经济性与市场满意度之间的博弈。关键是车企要通过设计将绝大部分的破坏情形消灭在发生之前。即使面对个案,也要因为有更多的冗余硬件装备,能扩大乘员的生存机会。这同样需要企业研发的持续投入,创新性的解决极端问题,企业品牌才能真正脱颖而出。
文、图|记者 戚耀琪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