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
- 动力电池新国标
- 智驾系统边界感
近期,有关电动汽车智能驾驶和动力电池的两大的焦点话题有“降温”的趋势;包括无序的网络营销也稍显平静。有些媒体公司大吐苦水,因为来自车企的订单量骤减。可是笔者认为对于汽车消费者而言,这将是一个有益的转变;并且对于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而言,客观上也是积极有益的。

作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只会关心两个话题。
首先是车辆动力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次则是智能驾驶是否真的足够智能。
现在已经有了准确的答案,来自工信部的GB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已正式发布;其中明确将动力电池的不起火、不燃爆作为强制性要求,GB是国标拼音首字母的缩写,GB是强制国标,GB/T则是推荐国标(T可以理解为推荐的拼音首字母)。由此可见目前各类新能源汽车(含插混类车型)的动力电池并没有达到理想程度,事实上存在车辆碰撞或其余极端情况下的起火和燃爆;可是汽车消费者们在此之前听到过真实的声音吗?怕是很难听到。

因为任何汽车品牌的车辆在发生交通事故并造成电池起火或燃爆之后,企业方面往往会通过车企罩遮车、危机公关,甚至于利用法律漏洞威吓媒体使其“噤声”等方法来掩盖事实。一旦媒体不敢于发声,那么汽车消费者则再难以看到真实的分析与评论,所以电池安全问题一度销声匿迹。
而现在由工信部发布的新国标和新要求彻底撕开了一部分车企的遮羞布,那么现在即可得出一个结论;该新国标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陆续实施,在此之前的新能源汽车是否值得推荐选择则见仁见智。

预测
在这一年里预计会出现两个变化:
- 锂离子电池加强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
- 固态电解质电池加速形成市场规模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最有可能出现的变化就是固态电池的普及应用,因为就使用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特性而言,想要做到各类极端场景电池不起火、不燃爆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这是物理特性决定的结果。而使用固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却能够做到,这也是物理特性决定的结果。
可是在近两年的行业里却充斥着唱衰固态电池的声音,究其原因无非是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制造成本低,已经能为一部分车企带来可观的效益。也就是说部分企业之间一旦形成默契则必然成为阻碍行业技术发展的绊脚石,新国标则是敲碎这些绊脚石的武器。
那么对于用车或换车需求不迫切的汽车消费者而言,建议等到2026年7月1日之后再考虑换购车辆。

智能驾驶的宣发包装要有“边界感。”
近一个月里还能否看到有关使用“高阶”“高阶”“领航”等词汇描述智驾系统的汽车资讯?
除少数自媒体以外,车企和媒体已经极少发布类似内容。
原因是相关新规也开始执行。
而这些新规则的出现则是给车企围绕营销的无序竞争敲响警钟,《广告法》将会有效对汽车生产制造企业进行约束;最新动态显示如果出现夸大或虚假宣传的情况,相关责任人是要承担刑事责任的——这就是在给汽车行业拨乱反正。不论是围绕电池类型还是智能驾驶的宣发包装,现阶段都存在无序竞争、虚假包装等情况;可是通过这种竞争方法却能够保证销量,这就会让车企的重心转向营销而非研发,长此以往,行业倒退则是必然结果,在与西方汽车产业的拉锯战中必定会失去先发优势。
现在必须改变了,而改变也来得恰到时机。

观点总结:
截止发稿之前,全球量产车里应仅有德国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汽车打造过面向个人市场用户销售的“有条件自动驾驶汽车”并承诺由企业为车辆系统担责;除此以外再无其他TO/C车辆达到有条件的、高度的或完全的自动驾驶。所有TO/C端商品汽车都只有组合驾驶辅助的功能,根本达不到自动驾驶的标准。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无需赘述,读者们会有各自的解读。
所以之前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即便不说要“翻篇,”但至少与之前的宣发包装所描述的程度存在巨大差距。
想要达到曾经描述的水平,2026年后再讨论吧。
现在已有城市认可私家车的自动驾驶车辆合法性,那么在近一年里只需要等待达到L3和对应三级国标且能够达到电池新国标的汽车产品上市销售即可,达不到两个标准的车辆任其如何包装都再难取信于汽车消费者。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