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变速箱真有那么好吗#
引言
近十年来,中国汽车工业在动力总成领域实现了从"跟随"到"并跑"的历史性跨越,其中自动变速箱(AT)和双离合变速箱(DCT)的技术突破尤为显著。在打破外资技术垄断、构建自主产业链的进程中,中国企业通过正向研发、系统集成与智能化升级,逐步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主动权。本文以AT与DCT两大技术路线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中国品牌的技术突破与产业成果。
一、AT变速箱:突破行星齿轮组的"卡脖子"困局
作为传统燃油车时代的"技术明珠",AT变速箱因其结构复杂、专利壁垒高,长期被采埃孚(ZF)、爱信(Aisin)等外资企业垄断。中国企业的技术突围始于2013年盛瑞传动推出首款国产8AT,开启了自主AT研发成功的序幕。
1.1 多挡位与模块化架构的突破
长城汽车于2021年推出的9AT变速箱(代号9HAT)标志着国产AT技术的重大进步。该变速箱采用高度集成化的行星齿轮组设计,通过三组行星排实现9个前进挡,最大可承受750N·m扭矩,匹配3.0T V6发动机的坦克500车型实测综合传动效率达92%。吉利汽车则联合DSI开发了纵置7AT,创新采用双涡轮增压器与变速箱油冷系统集成技术,换挡响应速度提升30%。
1.2 液力变矩器的自主进化
东安动力开发的6AT(A6F5)系列通过可变排量叶片泵和低粘度油液技术,将液力变矩器滑差率控制在5%以内,相较传统设计降低能量损耗12%。2023年长安汽车推出的蓝鲸iDD混动系统,其AT变速箱搭载智能解耦离合器,在纯电模式下可完全切断动力传输,实现传动效率98.5%的突破。
1.3 控制系统的智能化跃迁
比亚迪在2022年发布的DM-p混动专用AT中,TCU(变速箱控制单元)首次引入深度学习算法。通过收集10万组驾驶工况数据建立的换挡策略模型,可根据坡度、载荷、驾驶员习惯等18项参数实时优化换挡逻辑,城市工况换挡次数减少40%。
二、DCT变速箱:从逆向开发到正向创新的跨越
中国品牌在DCT领域的进展更为迅猛,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国产DCT市场占有率已达68%,装机量突破1200万台,形成完整的自主产业链。
2.1 高扭矩与高可靠性的技术攻坚
长城7DCT450变速箱采用耐高温摩擦片材料和双层离合器设计,最大承载扭矩达到500N·m,在哈弗H6等SUV上实现60万公里无大修的可靠性验证。奇瑞鲲鹏动力2.0T发动机匹配的7DCT,通过液压执行机构优化,换挡时间缩短至150ms,较大众DQ500提升15%。
2.2 混动专用DCT的结构创新
比亚迪DM-i超级混动系统搭载的E-CVT+6DCT复合结构,创造性地将双电机与双离合模块集成。在NEDC工况下,通过智能选择纯电、串联或直驱模式,传动系统综合效率达97.2%,馈电油耗较传统DCT降低28%。长安蓝鲸iDD的6速混动DCT则采用三离合器设计,实现发动机端与电机端动力的无缝耦合。
2.3 生产制造的精益化突破
麦格纳与上汽联合建设的DCT380生产线,运用纳米级涂层加工工艺,将齿轮加工精度提升至ISO 3级标准,齿面粗糙度控制在Ra0.4μm以内。广汽传祺自主研发的DCT装配线,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实现0.005mm级轴系间隙自动调整,产品一致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技术突破背后的产业化支撑
3.1 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
宁波丰茂开发的耐高温橡胶油封(耐受150℃持续工作温度),打破日本NOK的技术垄断;精进电动研发的电磁阀驱动模块,将DCT换挡响应速度提升至50ms级;重庆青山工业的齿轮钢材料疲劳强度突破1200MPa,达到德国DIN标准EN10084最高等级。
3.2 测试验证体系的完善
吉利宁波研究院建成亚洲最大的变速箱NVH实验室,配备48通道异响检测系统和半消声室,可将变速箱噪音控制至25dB(A)以下。长城汽车建立的"三高"(高温、高寒、高原)试验体系,累计完成300万公里极端环境测试,较十年前验证周期缩短60%。
四、挑战与未来趋势
尽管取得显著进步,国产变速箱仍面临芯片级TCU开发、线控换挡技术等核心短板。随着电气化转型加速,混合动力专用变速箱(DHT)的模块化开发、800V高压平台下的绝缘技术、以及AI换挡预测算法,将成为下一阶段技术攻坚的重点方向。
结语
从盛瑞8AT打破技术封锁,到比亚迪DM-i重构混动架构,中国汽车品牌用十年时间完成了自动变速箱领域的技术自立。在AT领域实现8挡以上产品的量产突破,在DCT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这不仅意味着产业链自主权的提升,更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开始掌握定义技术路线的能力。面向智能电动化时代,变速箱技术的持续进化,正在为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注入中国智慧。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