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在汽车行业最引人眼球的王炸新闻离不开车企的“跳崖式”的汽车降价,截至到目前为止降价潮的热度已渐渐散去。回看整件事情经过不少人会疑问?为什么车企们会突然大打价格战,为什么战火会从湖北引起并迅速蔓延?整件事情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对汽车行业利弊如何权衡?带着这些疑问,今天大家回顾整件事情的经过,从中找出答案!

导火索—湖北雪铁龙品牌大降价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积累已久的矛盾爆发,而矛盾的爆发往往都需要导火索事件。这次车企大打价格战的导火索事件源于湖北雪铁龙汽车品牌的大降价,为什么是湖北?为什么是雪铁龙?首先要知道的是湖北正是东风的老家,而湖北的第一支柱产业正是汽车制造。由于前几年口罩原因和新能源浪潮的冲击,东风整体销量大幅下滑。作为顶梁柱产业的出现问题湖北领导比在座的各位都急,这就为降价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而雪铁龙品牌近年来的汽车销售低迷,虽然推出了雪铁龙凡尔赛车型引起了一波关注,但还是杯水车薪,市占率和品牌关注度持续萎靡。如今疫情政策放开后,经济并没有出现突然恢复的迹象,公司的资金压力估计难以挺到市场回暖,于是企业让利4万5+政府补贴4万5的叠加操作就把雪铁龙C6推到了风头浪尖!东风系的其它品牌纷纷跟进最终点燃了这次价格大战的导火索!

雪铁龙C6
国六B成了催化剂?
对于燃油车来说,今年将要强制实施更严格的国六B排放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随着这次导火索成了催化事件继续发酵的一大因素。对于很多新的库存车来说,有相当一部分的车型沿用的发动机排放标准还是国六A,而近年来燃油车市场率被新能源车轮迅速抢占,进一步加剧了国六A库存车的滞留。尽管目前并未有权威消息证实新规实施后,此前的“国六A”新车将无法上牌,但车企仍然希望在新规实施前尽可能清理库存,为车型更新换代做准备。

车企的公关部门都知道,任何广告都比不上社会风口事件的宣传效应,借着这次降价引发的社会广泛关注,车企相继打出了促销的降价的方案也是常规操作,社会对于一个行业的高度关注不是每年都会有。所以,当你真正去了解优惠政策的时候,会看到价格战更多是噱头,车企宣传才是目的。很多车企推出的降价车型大多为冷门车型,如东风雪铁龙凡尔赛因为是新款热门车型,并无优惠,即便是在价格战如火如荼的湖北省,也不在降价之列。而很多门店本来就会定期做品牌的促销活动,只不过借着这次降价浪潮的风头将促销从幕后搬到了台前!要知道在降价事件之前雪铁龙C6的车端优惠也曾到过16万级别,也就是说能达到如此大优惠的原因政策是背后的一大推手,而政策背后是盘活地方支柱产业的常规手段。
价格“地震”的底层逻辑
汽车被称为“工业的王冠”,其售价不可能完全脱离本身的价值取向,对于东风雪铁龙来说,相比风风火火的新能源,其知名度在近几年不断下滑,生存是其当前的主要任务。企业产销太低,生产线都没办法维持运营,须通过降价的方式来增加订单,这是二线三线车企的常用办法。如果一个车企长时间停工,供应链会慢慢断裂,也就意味着企业的倒闭,降价销售其实是不得而为之。

回归汽车行业本身,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新能源车辆已是大势所趋。在大环境变动下,各个主机厂大船掉头的速度有快有慢。在经过近几年各大厂的群雄逐鹿,国内汽车市场从原来的鱼龙混杂到百花争鸣再到今年慢慢转向专业化、高端化。行业进入了产业重组的阶段,这样的经历与国内早年间手机行业发展如出一辙,行业转型震荡期间自然会发生一系列酝酿已久的”黑天鹅“事件。在这段事件内,有的车企艰难求生存,有的车企表面“掀桌子”,核心是宣传。
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它能促进车企的销量,车企也会遭到价格战的反噬,有能力车企会获得可观的成绩,而抗不住冲击的企业,只能在市场残酷洗牌中被踢出局。
最后的话
市场竞争本就是一场淘汰赛,企业合理利用价格竞争手段,消费拉动效果立竿见影,可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但大降价会提前透支未来消费需求,而且对于品牌未来的定价体系造成伤害,如何平衡销量、利润与品牌形象之间的关系,需要车企全盘考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