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2025年汽车产业智能化革命序幕:比亚迪启动"智驾平权"战略

    2025年2月10日的比亚迪智能化战略发布会,比亚迪放大招开启全民智驾,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极具标志性的事件。消息放出来的那天,资本市场反应激烈:比亚迪A股早盘即封涨停板,单日市值激增800亿元,港股涨幅更达13.2%。这种超常规的市场反馈,折射出投资者对比亚迪智能化转型的高度认可——在新能源领域建立优势后,其智能化布局的突破直接触发了价值重估。

    何为比亚迪的智驾平权?

    在整场发布会上,主要内容围绕智驾展开,核心逻辑为三点,第一为规模化部署规划,24年30%车型配备L2,10%配备高速NOA,比亚迪计划在2025年量产车型都搭载高速NOA及以上智驾系统,如果我们按照2025年比亚迪500万辆的产销目标来推算,意味着将有500万台搭载智驾能力的新能源车推向市场,直接让智驾成为主流。

    第二为拓展价格带,推动智能驾驶覆盖7万元-100万元的价格区间,也就是下至海鸥、上至仰望都将搭载比亚迪智驾,形成“低、中、高”三阶算力布局。

    第三在发布会上公布了大量技术细节,比亚迪智驾共有天神之眼ABC三种方案,覆盖比亚迪全系产品。天神之眼C为D100方案,硬件为5R12V,即5个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100算力平台使用Orin芯片,目前为momenta算法,后期将自研落地。主要用于10万以内的入门车型,如秦、宋、海鸥等。天神之眼B为D300方案,硬件为1-2颗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2-3目前视摄像头。激光雷达主要采用禾赛和速腾的产品,算法也为momenta,技术上能实现无图城市NOA+高快NOA,还具有端到端大模型能力。这是主力产品,覆盖了10-25万级别的比亚迪、腾势车型。而天神之眼A-D600为3激光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2双目摄像头的行业顶级配置,双Orin X芯片,目前也是依靠momenta,是面向L3级别自动驾驶的路线,用于仰望品牌上。

    智驾平权背后的逻辑

    比亚迪在其智能驾驶战略中提出了“智驾平权”的目标,使智能驾驶技术成为每一辆车的标准配置,而非仅仅是高端车型的专利。要实施这一目标的底气源自两方面,规模效应和技术闭环。比亚迪25年有500万辆年销量的庞大预期,因为具备摊薄自研成本的实力,支撑“把智能化价格打下来”策略,这是所有新势力都不具备的能力。另外因为有了庞大基本盘,可以具备芯片、传感器硬件、算法、线控底盘的全栈自研能力,从而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在传统认知中,往往认为智能驾驶是有护城河的,而且谁先推广谁就占据主动地位,但比亚迪打破了这一规则,依靠后发优势以及规模效应,反而可以从追随者变成引领者。目前比亚迪智驾以外部采购为主,但在25年,将实现100TOPS平台算法自研落地,并可能对芯片和传感器进行自研,在巨大的规模下实现从芯片到算法的全部整合。

    对外资车企的冲击:被迫加速智能化进程

    比亚迪的行为对外资车企的影响是深远的,还记得24年油电同价的策略,直接让所有外资车企被迫降价促销,利润率直接拉到低点。而此次智驾平权对外资车企冲击更大。

    比亚迪推动智能驾驶下探至10万元以下市场,入门级别海鸥也将具备高快NOA这种能力,而同价格合资车企连L2能力都上不了,比亚迪的车型对同价格合资车形成技术代差,作为消费者,先不管油和电车,就选择松开手让车辆接管自己开的车。那时,传统合资品牌的竞争力将大幅度削弱,市场份额进一步被比亚迪蚕食。

    关键这种技术代差对于合资车企是难以接受的,大众ID.3的智驾系统成本占比达18%,而比亚迪海豹仅7%;丰田bZ4X的TSS3.0系统仅支持L2,落后比亚迪城市NOA两代技术;现代摩比斯高管更是坦言:"适配中国路况的智驾系统开发需要42个月"。所以合资车企并不是通过降价或者使用外资智驾供应商能解决的,这种不对称竞争导致合资品牌面临战略抉择:要么接受技术外包(如大众与小鹏合作),要么逐步退出主流市场。比亚迪智驾平权将倒逼合资车企缩小市场,甚至放弃中国市场。

    对中国车企的影响:智驾竞争白热化

    对于中国车企而言,情况略好,但竞争将白热化。从技术角度,比亚迪的方案也是高中低搭配,即使是高阶方案,国内的华为、小鹏和一线供应商都具备相似能力,而低阶方案的供应商方案更多,所以对于国内车企而言,技术上跟进难度不大。不过随着比亚迪自研的100TOPS算力的智驾方案出台,中国车企将面临比亚迪成本优势的冲击。

    对于头部汽车集团而言(年销量200万+),大概率会加快全栈自研的步伐,集团内部所有车型公用一套智驾平台,打破不同品牌车型的壁垒,唯有如此,才能控制成本,保证技术实力。而二线中国品牌(年销量50-200万),将加速转向生态合作,比如使用华为或者Momenta、地平线等,但面临15-20%的毛利侵蚀。至于三线中国品牌(年销量<50万),必然被市场淘汰。

    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化竞赛正在改变产业利润结构。咨询机构数据显示,到2025年,智驾系统将贡献整车毛利的35%,超越动力总成成为最大利润源。

    小结

    随着智驾平权战略的实施,汽车产业将呈现两个趋势性变化:

    配置标准重构:L2+成为7万元车型的准入门槛

    价值链条转移:软件工程师占比将提升至研发团队40%

    从24年的油电同价到25年的智驾平权,这场由比亚迪引发的智能化革命,正在将汽车产业从"机械制造"时代推向"数字服务"时代。当智能驾驶成为基础性配置,产业竞争的核心将转向数据运营能力和生态构建效率。2025年,或将成为传统汽车巨头与科技型车企最终分野的历史坐标。

    次阅读
    15评论
    27赞同
    收藏
    分享
    15评论
    27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