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吉利正式宣布其自研的星睿大模型与DeepSeek-R1大模型已完成深度融合,成为行业首个接入DeepSeek的车企,随后极氪、东风、零跑、长城、长安、比亚迪等车企纷纷接入DeepSeek,甚至我们看到有售价5万块钱的小车也打着“接入DeepSeek”的旗号出来宣传。而这一切也让“DeepSeek”的掌舵人梁文峰即将成为中国的首富。我们不关心谁会成为首富,而是想冷静分析一下DeepSeek上车真的靠谱吗?

一枚硬币看两面,爆火的DeepSeek既有优势,也有挑战
现在来看,DeepSeek相较于ChatGPT和BAT等推出的大模型最大优势就是,性价比特别高,尤其是针对一些中小AI的开发者们来说。但是随着爆火,每天访问量的指数级增加,后台服务器也已经开始出现“罢工”的情况,更何况现在DeepSeek V3也将每百万Tokens输出的费用涨到了8元,这对于十分看重成本的开发者以及企业用户来说,DeepSeek的成本优势其实已经不那么明显了。同时,因为稳定性变差(访问量太大)的缘故,也导致很多初代部署DeepSeek的开发者,又转回其它费用贵一些但是更稳定的大模型了。

另外,DeepSeek还有一些短板。比如在多模态方面,DeepSeek依旧以文本阅读为主,但其它大模型已将推理能力引入多模态,也就是说支持对于视频、图片甚至是语音等多种模态的输入。同时,其它大模型也已经开始加入深度思考的能力,而这也意味着深度推理也将不再是DeepSeek的“独家秘笈”了。

不过,Deepseek在硬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确实可以大幅提高训练效率并降低算力成本,还能实现模型性能的提升,这也是它的核心实力所在。
现在宣传DeepSeek上车,除了“跟风营销”,也能“降本增效”
这些接入Deepseek的汽车品牌,一方面,就是要蹭一蹭这波泼天的流量,而另一方面是想借助Deepseek做到降本增效。比如在智能座舱方面,依靠DeepSeek提升交互体验,并借助算法和数据优势提供个性化的用户习惯和偏好,设定合适的导航路线,给出更加靠谱的出行建议等等,同时,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互通性,很多车企也可以直接迁移至智能座舱语音系统,这也是吸引很多车企的重要原因。

在智能驾驶方面,因为智驾系统比语言模型有更高的要求,一些头部的智驾车企能够凭借先发自研优势建立的人才储备、实际的行驶实验数据、技术研发成熟度等方面的优势建立护城河,所以Deepseek目前来看对智驾行业的产业竞争格局影响很小,更多的是来提高智驾系统的训练效率并降低成本,重心依旧是降本增效。

作为Deepseek V2重要开发者之一的AI才女罗福莉,在Deepseek V3发布后就离开了DeepSeek,让很多人产生过质疑。虽然才女解释自己是“误打误撞”进入计算机行业,且都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做出的决定,但在这个节骨眼上离职,也说明剩下小伙伴们的实力都是很强劲的吧?总之,Deepseek虽好,但我们也要客观对待,也衷心的希望它能健康成长,给我们的各行各业都带来真正的革新吧!
(文/淼 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