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节,当多数车企还在为“淡季魔咒”发愁时。

比亚迪宋家族却以单月近9万辆的国内销量、全球累计超12万辆的成绩,狠狠撕碎了市场偏见。
从北上广深的充电站到泰国曼谷的街头,从德国高速服务区到菲律宾的露营营地,宋家族的身影正以“技术普惠”为矛打破日系德系对混动市场的垄断,更让中国SUV首次站上全球新能源竞争的C位。
这场逆袭背后,不仅是销量的狂飙,更是一场关于“技术平权”的产业革命。
逆势破局+纯电双杀,春节档上演“技术碾压
“开混动上高速,充电桩排长队不存在的!”北京车主小李在社交媒体分享的春节返乡vlog里,宋PLUSDM-i满油满电续航1200公里的表现引发热议,这恰好是宋家族完成逆转的核心所在。
通过采用DM-i超级混动技术,以及“两项厉害玩意儿”中的刀片电池,把原本只属于百万豪华车才拥有的长续航、低油耗并且高安全的特性,成功转变为了10-20万级SUV的标准配置。
数据显示,宋PLUSDM-i单月全球销量突破6万台,相当于每4分钟就有一台驶下生产线。
而宋ProDM-i以10.28万起的“油电同价”策略直接把混动SUV的门槛拉低至燃油车水平,让三四线城市家庭用户直呼“真香”。
比亚迪将规模化生产加以利用,从而把技术成本进行摊薄,而且还使“高端技术平民化”这一口号转为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出海狂飙“安全质疑”到“反向收割”,中国智造重塑全球规则
当西班牙消费者为当地售价比国内贵40%的宋PLUSEV买单时,德国《汽车画刊》感叹中国车不再靠低价,而是用‘混动+纯电+智能’三位一体模式重新定义价值”。
2025年1-2月宋家族海外销量超5.7万辆在英国泰国等市场实现对特斯拉ModelY的反超。

在泰国宋ProDM-i成为网约车司机的“回本神器”,百公里油耗4.4L的特性直接动摇了日系车的霸主地位;而在德国,NCAP碰撞全优的成绩单,让刻板印象中的“中国车不安全”论调不攻自破。
比亚迪的出海逻辑较为清晰:用技术上的硬实力,去打破那些偏见;用本地化的服务,来建立起信任——从荷兰的电动大巴,到东南亚的4S店,历经20年的布局,终于迎来了爆发。
场景革命:从城市通勤到极地穿越,重新定义SUV生活方式
“零下35℃续航不打折,带父母自驾东北毫无压力!”哈尔滨车主王女士的宋PLUSEV冬季实测视频登上抖音热榜。

刀片电池于极寒环境下的续航保持率达85%,且智能温控系统可在全温域范围内进行优化。
在用户那里,这些技术术语演变为“雪地模式下,爬坡极为稳固”“露营进行放电,还能吃火锅”的真切体验。其技术优势成功转化为实际生活里的便捷之感,给用户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更为颠覆的是,宋家族正将智能驾驶从“炫技之举”,转化为“惠及大众之策”。像代客泊车、高快领航等这类L2+级的功能,渐渐成为了标配;如此一来,能够让那些新手司机,刹那间变身成“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在菲律宾,宋PLUSDM-i的车主,借助外放电功能,支起了咖啡机,将SUV转变为移动咖啡馆;在川藏线,混动车型“加油就走”所具备的便利性,使传统纯电车远远比不上。在菲律宾,车主凭借此功能,轻而易举地打造出了移动咖啡场所;在川藏线,混动车型的便捷性,确实让纯电车显得很逊色。
产业启示:技术平权如何改写竞争逻辑
老司机们或许还能记得,5年前呢,15万预算仅仅能够买到合资品牌的那种“丐版”燃油SUV。
而今呢宋家族借助DM-i混动技术实现了46%的油耗降低,并且刀片电池又提升了3倍的安全性,如此这般的技术迭代,直接就改写了市场规则。

这种“技术平权”带来的不仅是产品力碾压,更是产业链的重构——垂直整合模式让比亚迪掌握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成本优势让竞品难以复制。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5年1月混动车型渗透率突破40%,其中宋家族贡献超25%。
当技术普惠这种情况成为一种常态的时候,中国汽车工业,居然竟然反倒在历经许久之后,从原本的“追赶者”这一身份,变为了如今的“规则制定者”。
结尾
从国民神车到全球爆款,宋家族的逆袭故事没有“弯道超车”的投机取巧,只有二十年技术深耕的厚积薄发。
当中国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技术平权”,当海外市场为中国智造竖起大拇指,这场由比亚迪点燃的新能源革命,正让世界看见一条不一样的崛起之路——没有天价标签,没有技术霸权,有的只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享受科技红利的初心。
互动话题:你身边开宋家族的朋友最夸赞哪一点?是续航焦虑终结者DM-i还是冬日神器刀片电池?评论区聊聊你的观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