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未来将退出中国市场吗?极星汽车与星纪魅族终止合作

    车影术头像车影术头像
    车影术昨天 21:14

    近日,极星汽车(Polestar)与星纪魅族集团突然宣布终止双方合作,并将分销权交还极星。这场曾被寄予厚望的“跨界联姻”,从高调签约到仓促收场仅历时不到两年,折射出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溃败与吉利集团“断臂求生”的深层逻辑。

    2023年6月,极星与星纪魅族高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成立合资公司“极星时代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目标直指“智能终端与汽车生态融合”。同年9月,合资公司正式成立;2024年8月,其总部在南京江宁开发区投入运营,宣称将“深度融入智能网联产业生态”。然而,不到一年,这一合作便宣告终结。

    这次夭折早有预兆。极星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连年滑坡:2021年-2023年,其年销量从2048辆跌至1100辆,2024年上半年仅售出1612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极星全球销量同比增长76%。

    极星在中国市场的溃败的核心在于产品力与定位的双重失误。目前极星在华仅销售极星2和极星4两款车型,且性价比不高,尤其是智能化配置与本土新势力相比毫无优势。

    当然,极星的命运转折,与吉利集团的全局调整密不可分。自2024年发布《台州宣言》以来,吉利加速整合旗下品牌,关闭冗余业务:极越品牌被砍、几何品牌并入银河系列,而极星则被视为“非核心资产”。之前,极星中国区CEO钦培吉调任路特斯,就被视为吉利放弃极星的前兆。

    吉利的选择当然也有其原因,2025年一季度,吉利品牌与银河品牌合计贡献36.5万辆销量,占集团总销量的大部分,而极氪品牌受小米SU7等车型的冲击,销量有了较大的下滑。在此背景下,极星每年不足5000辆的销量和持续亏损,显然难以支撑其存在价值。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极星的全球化定位与中国市场脱节。极星主销市场在欧洲,其车型生产分散于美国、韩国及欧洲工厂,以规避中欧电动车关税风险。例如,极星3在美国和中国生产,极星4计划在韩国工厂投产,而即将推出的极星7则选址斯洛伐克工厂。这种“中国生产、欧洲销售”的模式,在吉利聚焦本土市场的战略下显得格格不入。

    对于星纪魅族而言,终止合作或许是一次及时止损。这家由吉利控股的老牌手机厂商,正全力押注AI与全球化战略。4月12日,星纪魅族携智能手机、智能眼镜等产品高调进军中东市场,同时启动营销团队搬迁至深圳的组织调整,就不难看出其野心。

    尽管极星宣称“继续深耕中国市场”,但现实已不容乐观:成都工厂搬迁、仅存两款滞销车型、分销体系瓦解,其退出中国市场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这场合作的高开低走,暴露出传统车企转型的深层困境——当“高端化”沦为自说自话,当“生态协同”止于PPT,任何华丽的战略叙事都难掩市场规律的冷酷。对于极星而言,中国市场的教训足够深刻:在智能电动车赛道上,没有永恒的护城河,只有持续进化的生存者。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