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发布
深夜十一点,三个如花般的生命消逝在燃烧的车海中。这场安徽高速上的 SU7 爆燃事故,看似偶然,实则是多重风险因子叠加的必然。 1. 新手司机遇上 “科技陷阱” 年仅 23 岁的女驾驶员,虽有两年驾龄,但日常用车极少。据家属透露,其一年两箱油都用不完,对智能驾驶的认知停留在 “辅助有用” 的模糊层面。当车辆以 116km/h 高速行驶时,她可能将 NOA 误当作 “全自动驾驶”,双手长时间脱离方向盘,最终在系统提示接管的 1 秒内慌了神。 2. 疲劳驾驶撞上 “时间黑洞” 正值考编冲刺期,三人连夜跨省赶考。长时间驾驶加上深夜生物钟低谷,驾驶员极可能处于 “半睡眠” 状态。从系统记录看,车辆在碰撞前 2 秒才开始减速,而人类平均反应时间需要 2.3 秒 —— 这几乎是个 “必死窗口”。 3. 视觉智驾遭遇 “夜间盲区” SU7 标准版仅配备纯视觉方案,在夜间修路场景下,激光雷达的缺失成为致命短板。封闭车道的路障、逆向行驶的改道指示,这些固定障碍物在低光环境下,极易被视觉系统误判或漏判。就像近视眼在黑夜中开车,危险近在咫尺却浑然不觉。 4. 安全设计埋下 “逃生隐患” 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电池迅速爆燃,这些都暴露了新能源车的设计痛点。电控门把手依赖 12V 电源,一旦碰撞断电,机械拉手的位置隐蔽性又让慌乱中的乘员难以操作。而电池包的 “防弹涂层” 在 97km/h 的撞击下,终究没能抵住锂离子的疯狂氧化。 写在最后: 这起事故不是简单的技术故障,而是人、车、环境、认知的多重悲剧。它给所有车主敲响警钟: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安全保险,再高级的科技也敌不过 “手握方向盘” 的敬畏之心。愿天堂没有高速路,愿生者永远记得 —— 安全驾驶,没有捷径。
说别的没用,如果是宁德时代就没事。宁德时代电池在车企组装时候必须要求厂家使用空气凝胶来隔绝电池,避免在热失控时候把电池全部引燃,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中间没有气凝胶隔热,而是把电池全部贴在一起的,一旦有一节电池出现热失控,就会引燃旁边的电池,很快整个电池包就会发生爆炸
这个电池是小米自己封装的 你先搞清楚
这个是小米用了比亚迪的电芯自己封装的。同样使用了气凝胶。
抖音刷到一个视频,差不多的路况,一样的撞击速度,只不过撞的不是水泥墩子
我个人补充分析猜测可能是:1)系统发现障碍物报警已经开始自主减速,说明AEB主动刹车可能起了作用,但是车主在慌乱之下猛打方向——这一行为中断了系统的自主控制(包括AEB主动刹车)过程——系统设计逻辑设定为人类接管驾驶后,不再有任何主动操作,以免形成操控冲突。所以,所谓2-3秒“发现-撞击”的时间是因为驾驶员“人为中断”了系统主动刹车和避让程序,自己打方向造成的撞击,而不是系统自己发现障碍——报警——启动AEB到撞击障碍物的时间只有2-3秒。换言之:如果(现在只能是如果了)驾驶员不干预系统(不碰方向盘、不踩踏板等),任凭系统自动控制和反应,说不定只会撞击施工现场的锥桶、围挡等轻质设施,甚至直至主动刹停都有可能(取决于AEB发现障碍物的能力和距离)。这样车上人员生还的可能性将非常大。2)电控车门已经被设计为“撞击自动解锁”,但为什么这一功能没有起效,小米公司应该深刻复盘,这是关键问题!97KM速度正面撞击,很可能驾驶员已经失能,即便知道手动开锁机构的位置可能也没有能力操作了。更何况可能绝大多数买车的人员,可能根本不知道“手动机械开锁”这个装置在哪里。这个问题和油车电车关系不大,“碰撞自动解锁”所有车都应该有,失效是绝对不应该的——这功能就是考虑到车内人员可能失能而无法从内部打开车门的情况。所以纠结“电车的机械开门锁设计是否合理”这类问题是没有大意义的。
赞同你!分析: 小米公布的信息显示 预警到撞击是2秒,时速116公里 两秒钟的时间车辆可以跑62米,62米的距离 应该是可以刹停的。因为一般车辆100公里时速下刹车距离才50米左右
就算刹不停,最后应该也不会超过60公里
@爱生活的冰淇淋zJ5:赞同你!分析: 小米公布的信息显示 预警到撞击是2秒,时速116公里 两秒钟的时间车辆可以跑62米,62米的距离 应该是可以刹停的。因为一般车辆100公里时速下刹车距离才50米左右
先不说智驾好不好电池,我就想问问这个新能源车的道路标识识别能识别告诉修路时上面标识的限速并提醒吗?
标示牌无法提前识别到,一个在地一个在天
智驾真的是智商税,因为现阶段的智驾都不配叫智驾
回复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