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比亚迪2025年智驾平权战略的布局及技术规划,结合行业趋势,以下是对其2026年和2027年可能普及的技术方向的预测:
---
2026年:全系标配高阶智驾与补能革命深化
1. 全系车型标配高阶智驾功能
- 技术覆盖: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将实现全系车型标配城市NOA(10万元以下车型标配高速NOA,10万元以上车型支持城市NOA)。通过纯视觉方案与激光雷达方案的分层布局(如天神之眼C/DiPilot 100),成本压缩至行业低位(仅为竞品方案的60%),支持复杂场景下的智能驾驶体验。
- 算法升级:依托端到端大模型架构和海量数据训练(基于年销500万辆的规模效应),城市NOA功能从“可用”升级为“好用”,逐步实现无图化驾驶,降低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2. 补能体系全面升级
- 超高压平台普及:1000V高压平台从旗舰车型(如汉L、唐L)下放至王朝系列主流车型(如秦L EV),充电功率从5C提升至8C,理论充电时间缩短至6分钟充满100度电池,实际场景下稳定在10-15分钟,彻底解决充电焦虑。
- 光储充一体化网络:覆盖全国80%核心城市商圈和4S店,结合储能系统实现电网负荷平衡与峰谷电价套利,推动能源自给自足。
3. 车路协同与机器人生态联动
- 结合“天机计划”中的人形机器人研发成果,比亚迪可能推出车-机器人协同服务场景(如自动充电、货物搬运),并通过V2X技术实现与超充站、储能设施的动态能源调度,提升智能生态闭环效率。
---
2027年:全场景L4级自动驾驶与全产业链整合
1. L4级自动驾驶技术落地
- 基于2026年城市NOA的成熟应用,比亚迪可能在2027年推出全场景L4级自动驾驶方案,覆盖城市道路、高速、园区等复杂场景。通过自研芯片(国产化率85%以上)和算法优化,进一步降低智驾系统成本,推动L4功能下沉至15万元级车型。
2. 电池与热管理技术迭代
- 第二代刀片电池量产:采用固态电解质或半固态技术,能量密度提升至300Wh/kg以上,支持8C超充,低温性能显著优化(零下30℃充电效率提升50%),并集成智能温控系统(如电机余热回收),降低冬季能耗损失。
- 电池寿命与安全提升:通过AI算法预判用户行程并动态调整电池温度,延长电池寿命至15年/100万公里以上。
3. 纯电架构高度集成化
- 代号“BOX”的纯电架构将电驱系统集成度提升至“十五合一”,重量减少20%,效率达98%,支撑更低能耗与更高性能,为后续电动化车型奠定技术基础。
4. 全球化与本地化布局深化
- 针对欧盟碳关税和本地化生产要求,比亚迪可能在欧洲、东南亚建设本地化超充网络和KD工厂,并输出“光储充一体化”能源解决方案,推动中国标准全球化应用。
---
技术普及的核心驱动力
1. 成本控制:通过全产业链垂直整合(如芯片自研率70%以上、碳化硅电控国产替代)和规模化生产,降低智驾、补能、电池等核心技术的成本。
2. 数据闭环:依托海量用户数据(年销500万辆)和端到端大模型训练,持续优化算法,形成“技术-数据-体验”的正向循环。
3. 生态协同:整合储能、充电网络、机器人等业务,构建“新能源+智能驾驶”生态,提升用户粘性。
---
总结
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战略不仅聚焦技术下放,更通过补能革命、全产业链整合和全球化布局,推动智能驾驶从“功能附加”向“生态重构”转变。预计到2027年,其技术普及将覆盖全场景自动驾驶、超高压快充、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进一步巩固其在新能源生态中的领导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