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1962年,W120/121
1953年,奔驰推出了170V的换代车型:180,三年后,又推出了小改款的190。二者的底盘代号分别为W120、W121。对,命名就是这么随意。

实际上,说是两款车型,但它俩除了发动机和水箱罩外,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大家都把他们当成同代车型。而且因为这是战后奔驰在这个级别的第一款全新车型,所以就像前面所说,车迷们很长一段时间都把这代车型当做E级的起点。
E级一直以来都是奔驰的顶梁柱,所以奔驰几乎所有偏实用的首发技术都会用在E级上,交给市场验证,被认可的才会在其他车型上推广。从W120开始,历代皆是如此。

这代车型的新技术,从绰号就看得出来:Little Ponton,小浮筒。这是当年奔驰采用浮筒设计的车型中,最小的一款,车身只有4470mm,还没今天的卡罗拉长。而所谓浮筒设计,大家一眼就能看懂,车身采用大量浮筒一样的圆弧造型,看起来非常舒展。

浮筒虽小,但技术好。W120是奔驰第一款真正意义上拥有发动机舱、乘员舱、行李舱的三厢轿车,也是奔驰第一款把车身和车架焊接在一起的车型。

在当时,奔驰将其命名为自持式车架,也就是今天非承载式车身的原型。这让整台车不仅乘坐空间更大,还拥有更轻的车身和更好的驾驶性能,以至于当时的德国出租车市场还大量采购过,非常靠谱。
同时由于这种介于新旧技术交替时期的特殊车身设计,W120也能像传统非承载式车身一样,在类似大梁的结构上装别的车厢,改成救护车或者皮卡也没问题。奔驰E改皮卡,听着就那么离谱。

至于动力,W120也就是180顾名思义搭载了一台传承自170V的代号M136的1.8L汽油机,1957年到1961年,奔驰又为180换上了三个版本的M121 1.8L发动机,并将车型命名为180A、180B、180C,后来还推出搭载柴油发动机的180D。

至于W121,1956年就上市了,前脸换了银色镀铬,还更早一步换上了1.9L的M121发动机,所以叫190……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在此后的几年间,除了前脸和发动机排量,W120和W121基本没区别,1961年、1962年,W121、W120先后停产,9年生命周期内总销量44万多,占当时奔驰总销量的6成还多,叫一声奔驰大爹毫不为过。
1961年-1968年,W110
W121停产同年,奔驰推出了换代的190,底盘代号W110。我之前说什么来着,奔驰这套命名规则,你就算把圆周率算尽了也摸不到规律。

但W110这代E级的亮点,在于外形。六十年代前后,仿生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各行各业都想跟它擦个边,希望小动物们能给自己的行业带来更多灵感。汽车行业也没落后,最明显的就是凯迪拉克引领的大长尾巴,它的设计风格自然也会被各家模仿。

比如奔驰,从第1959年三代S级W111开始,尾巴就拉长不少,有了凯迪拉克的神韵。到第三代E级W121上,这条尾巴表现得更明显。因此,和上代一样,奔驰用了这套设计风格的车都被有个外号:finatil,鱼鳍。
W110车长4730mm,比上一代车型长了20多厘米,但几乎都加在尾箱上,传承美系车后备箱装100多斤动物躯体的习俗,尾箱盖上还有两条筋线,车身侧面从大灯贯穿到尾灯的平直腰线也开始出现,不为别的,单纯是 装 X。但一个小身体拖着大尾巴,用今天眼光看来确实美观度差了点。

不过虽然在设计上是追随者,奔驰还是给W110上了独门绝技,率先采用安全车身理念,乘员舱被加固成了笼式结构,发动机舱和行李舱被设计成溃缩区,碰撞时的冲击力可以通过设定的变形路径有效分散,面对前后夹击时能更有效地保护乘员安全。
这跟今天的汽车碰撞的吸能方式大同小异,所以不严谨的说,W110是现代汽车被动安全的鼻祖。

配置上也进一步丰富,天窗、空调、电动车窗等今天习以为常,但当时堪称豪华的配置开始出现,并且首次引入前轮盘刹,整车的舒适性提升不少。
动力上,从名字就看得出来,190依然搭载了1.9L四缸汽油机。在随后的几次改款中,又先后加入了4速半自动变速箱、2.0L四缸汽油和柴油机,在产品生命周期末期,还首次在这个级别引入2.3L六缸发动机,产品名也变成了230。
到1968年停产,W121全系列总共生产了接近63万辆,依然占到整个奔驰品牌的6成左右,当家头牌。但奔驰没想到,更大的机遇在等着自己。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