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特斯拉中国FSD“改名求生”:一场技术理想与监管现实的博弈

    讲点车头像讲点车头像
    讲点车03-26

    2025年3月26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悄然完成了一场“文字手术”——“完全自动驾驶能力”(FSD)被彻底更名为“智能辅助驾驶”。这一改动看似只是名称的“降级”,却引发了行业内外对特斯拉在华战略的激烈讨论:是技术妥协,还是本土化必经之路?这场更名背后,不仅折射出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的监管铁幕,更暴露了特斯拉在“水土不服”困境中的挣扎与野心。

    技术理想撞上监管铁幕
    特斯拉的FSD(Full Self-Driving)自诞生起便以“完全自动驾驶”为标签,但在中国市场,这一名称却成了监管的“红线”。2025年2月,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落地,中国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命名和功能描述划定了明确边界。特斯拉迅速反应,将FSD直译为“完全自动驾驶能力”的表述彻底抹去,转而采用更保守的“智能辅助驾驶”,并同步调整了Autopilot等其他功能模块的命名。

    这一更名绝非文字游戏。中国监管部门对“完全自动驾驶”这类可能引发用户过度依赖的表述始终持审慎态度。特斯拉客服在回应中直言,调整是为“避免误解”并“响应国家管理规定”。更值得玩味的是,尽管名称降级,售价却纹丝不动——6.4万元的价格标签依旧高悬,似乎在暗示:功能并未缩水,只是表述更“合规”。

    “最像人类”的驾驶,却难逃“中国式难题”
    更名背后,是FSD在中国市场的实际表现与理想之间的鸿沟。2025年2月,特斯拉开始向部分搭载HW4.0硬件的车辆推送城市道路Autopilot功能,允许车辆在路口自主识别信号灯、完成转向动作。早期测试反馈显示,FSD的操控“丝滑如人类”,但同时也频频暴露“水土不服”:误闯黄灯、驶入非机动车道、压实线变道等问题屡见报端。

    更棘手的是技术落地的“隐形门槛”。尽管特斯拉宣称FSD已实现L2级辅助驾驶,但其依赖的视觉算法对中国复杂路况的适应性仍存疑。例如,面对电动自行车流密集的路口、无标线路段或临时交通管制,系统决策逻辑常显僵化。此外,数据跨境传输的限制也让特斯拉难以像在美国般通过海量本土数据快速迭代算法,这或许解释了为何HW3.0车主至今未能获得完整功能推送。

    本土化战略:妥协还是迂回?
    此次更名被普遍视为特斯拉在华本土化的重要一步。从“完全自动驾驶”到“智能辅助驾驶”,不仅是名称的收敛,更是技术定位的务实调整。中国新能源车企的智能驾驶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小鹏的XNGP、华为的ADS 2.0等系统已在城市NOA(自动辅助导航驾驶)领域与特斯拉贴身肉搏。若特斯拉继续以“完全自动驾驶”之名行L2级之实,恐将面临用户期待落差带来的口碑反噬。

    更深层的考量或在于为未来铺路。特斯拉在声明中预留伏笔:“将持续完善相关产品”,结合马斯克此前“2025年在中国推出FSD(驾驶员监督版)”的承诺,此番更名可能是在为更高阶功能的审批扫清障碍。毕竟,以“辅助驾驶”之名行“自动驾驶”之实,既能规避监管风险,又为后续功能升级保留了弹性空间。

    用户信任危机:改名能否平息争议?
    名称调整虽被官方定义为“描述优化”,却难掩用户对功能边界的困惑。有车主质疑:“花6.4万买的到底是未来可期的‘完全自动驾驶’,还是永远停留在L2的‘高级辅助’?” 特斯拉虽承诺“已购车主权益不受影响”,但若功能长期停留在辅助驾驶层面,高价选装包的性价比势必遭质疑。

    更微妙的是,这场更名或将加剧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信任危机。当“完全自动驾驶”的光环褪去,消费者是否愿意为“辅助”二字支付溢价?当技术理想被迫向监管现实低头,特斯拉又如何平衡激进创新与安全底线?这些问题,或许比更名本身更值得深究。

    互动话题
    你会为‘智能辅助驾驶’支付6.4万元吗?特斯拉的更名是技术诚意的体现,还是营销话术的妥协?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次阅读
    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2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